
農產品改革即將來臨 中央將實行差別化政策
來源:鑫鼎盛期貨莆田營業部轉自東方財富網 時間:2015-07-21 瀏覽:2561次
我國農產品價格調控政策或迎來一次歷史性的調整。國家已確定在農產品價格改革中實行差別化支持政策,對于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籽等需求彈性大、產業鏈條長、國內外市場關聯程度高的品種,將注重發揮市場形成價格的決定性作用,通過市場價格信號引導生產,調節供求。而對于稻谷和小麥兩個口糧品種將繼續堅持最低收購價。
作為市場經濟條件下價格形成的一般機制,我國絕大多數農產品都已經由市場供求來形成價格。政府真正對價格有所干預的措施,主要包括2004年和2006年起國家在主產區分別對稻谷、小麥兩個重點口糧品種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以及2008年以來對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等大宗農產品實行臨時收儲等。
隨著市場化的不斷深入,現有的國儲制度正暴露出諸多弊獊?。《中國證券報》此前曾報道,國儲制度盡管旨在保障農民利益,結果卻落得“兩不是”:一是價格僵化,農產品市場被扭曲;二是高庫存帶來庫容緊張、財政困難。
如今,國際農產品價格已經結束了上漲周期并開始大幅跌落,而國內糧價因為受到托市收購和臨儲收購價的支撐,長期維持高位。“國際糧食谷物到岸征稅以后,價格還比國內要便宜很多,比如,一斤玉米便宜接近5毛錢,一斤小麥便宜3毛5分錢,一斤大米便宜5毛多錢。”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韓俊表示,形勢更為嚴峻的是中國油料作物和糖料作物,例如糖在配額之外要征高達50%的關稅,但一噸進口糖的價格仍然比中國的糖便宜500元左右。
對外經貿大學WTO研究院執行院長屠新泉表示,受制于財政壓力,目前WTO成員國中對農業補貼的比例都比較低,而中國的補貼還在增加,所以就存在外部壓力,發達國家認為中國農業補貼水平過高。
“中國加入WTO的時候,承諾了對農業補貼不能超過農業產值的8.5% ,這是對生產和貿易產生扭曲作用的政府補貼(”黃箱“政策的一種)的限制,而現在我們有的產品補貼已經越過限制了。”韓俊表示,隨著國內糧食生產成本“地板”抬升的擠壓作用越來越明顯,現在必須要把部分“黃箱”補貼轉為“綠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