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些亞洲經濟體樂見油價疲軟
來源:鑫鼎盛期貨莆田營業部轉自東方財富網 時間:2015-12-11 瀏覽:2897次
原油價格已經跌至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最低水平,這加劇了通貨緊縮預期,重創了原油生產國的經濟,也令一度沖上天的能源公司股價暴跌。但是,有分析師認為,低油價令一些經濟體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加,令精煉廠的利潤提高,可能有助于一些新興經濟體增長。
研究機構BMI Research的油氣分析師Peter Lee周二表示,“較低的原料成本有助于提高精煉廠的利潤率,較低的進口成本將鼓勵消費者擴大開支,驅動這些經濟體的經濟增長。”
上周歐佩克決定不下調每天3000萬桶的產量上限,原油價格因此大幅下跌。亞洲主要從事原油精煉的經濟體包括韓國、新加坡、日本和中國臺灣。這些經濟體依賴原油進口供應精煉廠。
Lee稱,“該地區的原油產品需求處于較高水平,主要是汽油和石腦油,為精煉廠提供了機會。”即使某個經濟體內部對原油精煉品的需求不強,在某些主要出口市場,尤其是中國,進口成本低將有助于為這些精煉廠提供支持。
在汽油和航空燃油需求強勁的驅動下,中國11月原油進口量同比增加7.6%。今年前11個月,中國原油進口量增加8.7%,總共達到3.023億噸,約合每天661萬桶。低油價也令中國加速提高其戰略石油儲備。
印度、巴基斯坦和菲律賓等亞洲新興國家也出現一些上漲潛力。這些經濟體中消費開支是一個主要經濟增長驅動力。Lee稱,“油價較低會令這些經濟體的消費開支增加,加速工業化,加強其經濟向好的前景。”
當然,油價較長時間維持在低位的預期成為一些嚴重依賴原油出口國家的夢魘。受影響較大的是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越南、東帝汶、文萊等國家。
原油出口帶來的營收占以上國家政府收入的很大比例。油價較低帶來的負面影響在東帝汶和文萊最明顯。原油出口帶來的營收分別大約占這兩個國家年度政府收入的73.0%和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