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東風波再起 群雄逐鹿
來源:鑫鼎盛期貨莆田營業部轉自東方財富網 時間:2016-01-04 瀏覽:2802次
沙特阿拉伯于2016年1月2日以“恐怖主義”罪名處決了什葉派教士尼姆爾(Nimr al-Nimr)和其他46人。此舉激怒了以什葉派穆斯林占主導的伊朗,憤怒的示威者襲擊了沙特大使館,并放火焚燒建筑。此后,沙特宣布與伊朗斷交。對此,美國呼吁中東沖突雙方領導冷靜解決問題。沙特并不領情,表示,“并不關心”美國怎么想。
伊朗是沙特阿拉伯在中東地區間的主要對手。在也門和敘利亞沖突中,伊朗和沙特分別支持對立方。針對沙特處決什葉派教士的行為,伊朗最高精神領袖哈梅內伊誓言,沙特將要面對“神圣報復”。而沙特迅速宣布與伊朗斷交,并從伊朗德黑蘭撤回外交官。沙特外交部長朱拜爾(Adel al-Jubeir)在新聞發布會上說,伊朗外交官必須在48小時內離開沙特。
我們從中可以發現,中東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動蕩,而且各種跡象表明該地區在可預見的未來仍可能陷于亂局之中,甚至有全面開戰的可能。從也門到巴林,到敘利亞和黎巴嫩,再到兩個地區大國—伊朗和沙特阿拉伯的教派計劃和地緣行動可能仍然是助燃地區戰火的重要因素。
盡管伊朗當局承諾信守伊斯蘭團結原則,但是他們對其主要的遜尼派敵人—沙特阿拉伯一直是在宗教上懷疑,在本地區與之競爭。在海灣地區,伊朗與沙特長期以來就是地緣政治對手,包括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國王統治時期(1941—1979).1979年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成立更加劇了緊張關系,尤其使教派分歧更加尖銳。德黑蘭忙著尋求輸出其什葉派革命思想,而沙特則變本加厲地資助從印度次大陸到黎凡特的反什葉派的遜尼派激進運動。
而從歷史上來看,沙特建國于一戰之后,是阿拉伯民族獨立運動和瓦哈比思想合流的產物,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英國的支持。當然,英國起初更支持哈希姆家族,但后者被沙特家族趕出了圣城,逃到外約旦和伊拉克茍延殘喘了。不過沙特家族很快鎮壓了伊赫瓦尼僧兵組織,得以生存。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沙特唯美國馬首是瞻.
近代伊朗則是經歷了卡扎爾王朝被列強開國,立憲運動失敗國家被英俄瓜分等一系列大事件,直到巴列維王朝在二戰后依附于美國才基本統一,全國實現了內部穩定。這個時期,伊朗主要的敵人除了列強以外,最初是土耳其,之后是埃及、伊拉克等阿拉伯民族主義的共和制國家。因此,在伊朗伊斯蘭革命之前,沙特和伊朗雖然在海灣問題上小有摩擦,但總體上是盟友,都是美國在中東的重要支柱。
然而在1979年伊朗發生了伊斯蘭革命,情況出現了重大轉折。伊朗開始對外輸出十二伊瑪目派政教合一的意識形態,與沙特的瓦哈比派政教合一意識形態產生直接沖突。歷史上,海灣東北部以巴林為中心的地區從10世紀開始就信奉什葉派教義,而且曾經受到波斯的長期統治,甚至沙特東部的主要產油區也是什葉派聚居(而這些什葉派在沙特受到政治經濟文化宗教上的壓迫)。與此同時,經歷兩次石油危機后,財力雄厚的沙特在阿拉伯國家內部的發言力也大大上升。隨著阿拉伯民族主義的破產,沙特開始對外輸出瓦哈比派意識形態,數十年來第一次開始謀求在阿拉伯世界的霸權。在這樣的政治局勢下,沙特一方面要對國內什葉派進行試壓,一方面則要與伊朗爭奪中東勢力范圍。因此在這雙方面的刺激下,兩方的矛盾就迅速激化了。這是中東地緣政治在二戰后的巨大變革。
1980年兩伊戰爭爆發后,沙特與復興黨領導的伊拉克舍棄前嫌,達成政治同盟,前者出錢后者出兵共同對抗伊朗。而另一方面伊朗也與同為復興黨但與伊拉克為敵的敘利亞結盟,甚至不惜修改教義承認阿拉維派為什葉派分支。不久伊拉克發動海灣戰爭,占領科威特暴打沙特,沙特不得不請沙特最強大的盟友美國出面才逃過一劫。但是沙特軍事勢力羸弱的事實也暴露無遺。
在海灣戰爭后,沙特明白自己沒有足夠的實力充當中東霸主,一直沒有表示明確的態勢。而伊朗在霍梅尼死去后,也推行了洋務改革,雙方關系有所好轉。然而2003年爆發了伊拉克戰爭,美國顛覆薩達姆政權導致中東大洗牌。伊朗在2005年之后逐步控制伊拉克,引發沙特極大恐懼,恐步其后塵.并且2011年在茉莉花革命后最終爆發了阿拉伯之春,沙特、卡塔爾等國趁勢擴大影響力,與同樣想在混亂局勢中擴大政治影響力的伊朗發生了尖銳對立至2015年.
在2016年,美國推遲了對伊朗導彈危機的制裁計劃,對伊朗來說,沒有了歐美國家在經濟上的制裁,在未來預期發展中,其軍事實力將不斷加強,導彈數量不斷上升,經濟結構不斷完善,與沙特的差距不斷擴大,而日益激化的宗教沖突,矛盾的不斷升級,使第三次海灣戰爭指日可待。
對于此次沙特舉動,我們簡稱為NiMr事件。我們假設:沙特想通過中東危機的爆發來迫使美國明確的表態,而不是放棄或者延后對伊朗的制裁,以取得自己在政治上的強勢地位。我們可以肯定,在美國推出延后制裁伊朗的方案后,沙特政府感到了惶恐,感覺到自己極大可能在伊朗的不斷強大中走向慢性死亡,因此做出了元旦NiMr事件。所以沙特不會接受美國呼吁的雙方協調解決問題,它需要的是美國的明確表態。因此雙方矛盾的“風暴眼”實際上是美國。
由此,我們可以斷定在美國沒有明確表態的情況下,中東態勢會進一步趨于緊張狀況,全面戰爭的爆發也是可以預見的。而隨著國際緊張局勢到來的,還有戰略資源的大幅收漲,尤其以原油為代表,原油價格真正的轉折點已經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