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豆融資商違約 油廠期待進口回歸正常
來源:鑫鼎盛期貨龍巖營業部轉自中財網 時間:2014-04-16 瀏覽:3074次
美豆2月份以來穩步上漲,而國內大豆市場2月中旬以來走勢截然相反。 (翟超/制圖)
日前,我國大豆進口市場因幾大主要進口商的連續違約事件發生了不小的震蕩。表面上看是由于無法從銀行開出信用證,而導致合同無法履行引發的違約,實質上卻是融資性大豆進口已難以彌補過量進口帶來的虧損。
上周五晚,山東以晨曦為代表的貿易商以不開信用證的方式集體違約。在去年逾6000萬噸的進口大豆中,其中僅山東晨曦一家公司的采購量即達748萬噸,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第一大豆買家”。今年前兩個月,山東晨曦集團又進口大豆218萬噸,同比增長95萬噸。
對于以開具信用證、加快資金周轉的方式進行大豆融資的企業來說,有足夠的讓利空間讓大豆變現并進行現金的流轉。一般來說,美豆從裝船到貨品到岸需要15天的時間,若開具90天的信用證,大豆在變現之后便有75天的周轉時間。據了解,有不少的資金都流向了房地產等行業,然而在國內經濟日趨嚴峻的形勢之下,許多行業面臨巨大的資金風險,這也成為大豆融資商頻頻違約的導火索。
卷入此次違約風波的企業包括山東晨曦集團、日照昌華集團、匯福糧油集團、山東光大日月集團和等,之所以作出違約這種對商譽和國際市場均會產生極大負面影響的選擇,主要是由于面臨著買進即虧損500元/噸的無奈現實。美國大豆出口協會北京辦公室首席代表張小平說:“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超量訂購了大豆,目前國內一個月的實際需要量為500萬~550萬噸,一季度3個月國內進口了1535萬噸的大豆,但實際訂購量超過2000多萬噸。”
近日,重點壓榨企業召開了關于改善進口大豆合約等問題的會議,參會的壓榨企業普遍反映現在行業形勢很嚴峻,呼吁少買大豆,通過請外商配合“洗船”、延船等方式減少損失。預計本年度將有300~400萬噸的過量進口大豆采購量被洗掉。
資料顯示,2014年度前兩個月的累計進口大豆量達到2834萬噸,同比增加進口658萬噸,其中自美國進口的量就達到1976萬噸。國內壓榨廠及進口商存在部分未作價,使得當前美豆價格偏強,進而導致進口大豆的壓榨利潤虧損嚴重。
據悉,一季度進口大豆壓榨全行業處于虧損狀態。自2013年10月份開始,豆粕價格由4450元/噸持續下跌到目前的3500元/噸左右;豆油價格也由2013初的8800元/噸,下跌到目前的7000元/噸左右。而進口大豆成本一直維持在4200元/噸左右。根據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農業資源——預警研究組最新發布的報告,今年2月份全行業進口大豆壓榨虧損額估計在13.4億元左右,行業出現了全面虧損。其中,邦基、益海、九三和中糧的虧損額最高,分別達到1.9億元、1.7億元、1億元和0.9億元。
大豆的大量進口,導致國內大豆庫存增加,豆粕嚴重供過于求,壓榨企業只能通過降低價格,提高市場占有率。而中國市場的豆粕需求,仍是決定國內大豆進口需求的最主要因素。近些年,大豆融資商的存在扭曲了國內大豆供需的天平,進口量遠超大豆需求量,從而形成進口大豆價格的高企與下游壓榨油脂價格低迷之間的矛盾。
此次違約風波或將引起市場對實際需求的重新思考和大豆過量進口問題的糾正,也有可能對大豆價格產生下行壓力,從而引發國際大豆市場進行定價調整。大豆融資商的違約行為,有望讓大豆進口量回歸正常。近期,中國大豆進口商已取消了3~5月份船期的約60萬噸南美大豆進口訂單,后期可能有更多訂單被取消。預計今年大豆進口量低于前期很多機構預計的6800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