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橡膠周報20140713
來源:鑫鼎盛期貨福州總部 時間:2014-07-14 瀏覽:2669次
一、行情回顧
7月11日TOCOM期膠近收平,但本周重挫逾5%創近六個月單周最大跌幅。本周橡膠1501合約開盤15970元/噸,最高16005元/噸,最低14930元/噸,收盤15020元/噸,跌幅達6.15%;橡膠1409合約開盤14635元/噸,最高14645元/噸,最低13800元/噸,收盤13905元/噸。成交量上看繼續呈現小幅縮量,持倉量上并無持出現多頭底部大量出逃或斬倉情況,截至7月11日,1409合約總持倉245684手,較上周243448手小幅增倉2136手,1501合約總持倉為174544,較上周156200手增倉18344手。相比遠近合約,受產量預估影響,1501合約則弱于1409合約,表現出增倉下行趨勢較為明顯。
二.基本面
(一)宏觀面:
日本上調消費稅,直接壓制消費,利空日膠。因膠價下跌導致橡膠行業經營困境,越南財政部考慮將橡膠出口關稅調整為零。美聯儲會議記錄顯示,聯儲開始討論推出寬松貨幣政策計劃的細節,指出將在10月結束資產購買行動,看似接近就一項管理利率的機會達成一致。中國農企重點建設海外天然膠基地。
有關更多利比亞原油進入市場的預測引發全球石油供應膨脹的預期。本周早些時候發布的美國政府數據顯示,該國一個重要儲油樞紐的原油庫存增加,這也給油價帶來了一定壓力。
本周美元兌日元震蕩收跌,截至7月11日收盤,美兌日101.332,跌幅為0.74%。
(二)疲弱的需求面壓制膠價上漲:
1.中國作為橡膠最大消費國,經濟學家預測2014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速或為7.5%,為2002年以來最低,勢必減緩對橡膠需求。
2. 2014年全球天然橡膠需求量增加4.5%至1190萬噸。預計2015年全球天然橡膠需求量為1240萬噸。IRSG(國際橡膠研究組織)表示,2014年包括合成橡膠在內的橡膠總需求量料增加4.1%至2800萬噸,而2015年需求總量或攀升4.4%至2920萬噸。
3. 馬來西亞天然橡膠庫存同比上升5.8%,國內消費同比上升3.3%。
北京時間7月11日報道:馬來西亞統計局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5月,天然橡膠庫存為130,140噸,較上個月減少了11.8%。與去年同期相比,上升了5.8%。
馬來西亞天然橡膠出口量為59,486噸,較上個月減少了7.8%。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6.2%。
馬來西亞天然橡膠進口量為 62,243噸。較上個月增加了2.4%,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2.6%。
馬來西亞天然橡膠國內消費量為38,007噸,較上個月增加了2.3%,但與去年同期相比,上升了3.3%
(三)消息面
1.氣候影響仍未退卻,但也只能是短期炒作因素:圍繞厄爾尼諾天氣對膠影響的炒作雖然沒有對農產品的炒作強,但據過去三次發生的厄爾尼諾現象中,有兩次使得膠價上漲超過50%。此次厄爾尼諾發生幾率已被世界氣象組織預測為60%以上。但多空論戰不一,橡膠經濟學家認為過剩的供應面會是主要壓制膠價上漲的原因,其他因素都難以構成其行情反轉導火索。
2. 美國能源協會(EIA)周三公布的報告顯示,截至
3. 周四公布的官方數據顯示,日本5月機械訂單意外較上月大減19.5%,與分析師預估的上漲0.7%相差甚遠,創下紀錄最大按月跌幅,使得反彈預期落空。機械訂單數據往往波動劇烈,被視為未來六至九月的資本支出指標
三.現貨報價:
國內各地現貨報價基本維持低位水平,自
截至
以上兩地價格已從6月底報價基礎上下調1000元/噸,但本周報價水平基本持平,部分地區小幅下跌100-200元/噸
三、操作建議
(以上圖形為橡膠1409周K線圖)
綜合以上利空基本面為主的行業整體狀況,結合技術面周線分析可知:自2011年2月以來,橡膠價格一路震蕩下行,形成斜三角下降走勢,高點42895元/噸跌至14000附近,3年5個月其跌幅已高達三分二左右,導致橡膠行業經營困難。個別國家甚至提出零關稅出口橡膠以扶持瀕臨絕境的橡膠行業。
本周來日本橡膠指數跌破200日圓大整數關口,遇200日圓整數大支撐及低位買盤吸盤支撐,日膠價格于本周五晚些重回200日圓上方,但弱勢格局尚未改變。
操作上建議關注日膠200日圓重要支撐位置,若有效破位,則橡膠1409合約有可能再度跌至前期低點11365附近。但對于下周行情,筆者維持震蕩回調觀點,因此不建議低位追空。隨著三角形整理尾部收窄,價格選擇試探性向上突破可能性較大。激進者可在大趨勢向下時選擇低位短多,遇反彈則獲利平倉,底部尚未確認,不宜貪心。保守操作者仍然建議以日內短線操作為主,但橡膠日內價格波動較為活躍,若無充分時間盯盤,作好交易計劃者,建議近期保持觀望。若前期趨勢獲利空單則建議繼續持有,因為有獲利基礎,且整體向下趨勢尚未改變,保持大空頭思路仍然正確,只是下方價格下跌空間可能有限,現貨商挺價心理或將加強。
(期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以上建議僅供參考,不做投資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