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導讀

您的位置:首頁--期貨評論--精品導讀

原油反彈曇花一現 商品低谷未到

來源:鑫鼎盛期貨莆田營業部轉自中證網    時間:2014-12-23    瀏覽:7286次

       此前,國際原油持續下跌,一度跌破60美元大關,由此包括俄羅斯盧布暴跌等多米諾骨牌效應顯現,國際大宗商品出現普遍性暴跌。而12月19日原油止跌反彈,引領包括工業金屬、能源化工產品出現反彈。然而筆者認為,國際油價暴跌將在中短期內對金融市場的影響是負面的,除了避險類的國債外,股市和商品都需要警惕短期原油大跌帶來的劇烈沖擊(體現為大幅度下跌)。

  原油前景不樂觀

  從本輪原油下跌的邏輯來看,表面上是三大石油巨頭博弈(歐佩克、美國和俄羅斯),但是實際上核心的原因在于供求的失衡。目前尚沒有看到原油止跌的因素。

  對比歷史來看,原油供應大幅增長引發的跌勢只有通過減產才能實現止步。當前原油市場實際上類似于1985年。當年沙特為了維護原油市場占有率而采取價格戰。沙特當時將每天原油出口量從200萬桶增加到1000萬桶,明顯供大于求導致國際油價從1985年11月的31.72美元/桶跌至1986年3月的10.42美元/桶,4個月內原油價格跌去了69%。隨后沙特帶領歐佩克削減產能,油價觸底反彈。值得一提的是,當時非歐佩克國家墨西哥、挪威和前蘇聯也同時簽署減產協議。

  對比之下,當前原油市場份額搶占越發激烈,再疊加政治博弈,使得原油減產更難達成。12月,包括沙特石油部長、科威特和委內瑞拉等官方紛紛表示在明年6月份歐佩克會議之前都不會減產。當前,歐佩克在全球原油市場上的影響力正受到挑戰,最大的威脅則來自美國頁巖油氣新增產能,再加上沙特等石油開采成本不到30美元,因此就算油價跌至30美元,以及委內瑞拉、伊拉克國家財政收支不平衡,都難以促使歐佩克達成減產的共識。

  實體經濟受到沖擊

  從經濟層面來看,國際油價大幅下跌可能引發金融危機,類似于1998年俄羅斯債務問題引發的危機。首先,依靠石油出口的國家正遭遇收入大幅下降,本幣貶值的危機,如當前的俄羅斯。

  其次,俄羅斯、委內瑞拉等國家出現危機,債務違約等風險將通過國際貿易、風險敞口向其他經濟體擴散,尤其是中小經濟體,面臨資本外逃和貨幣貶值的雙重壓力,銀行壞賬將導致金融市場系統性風險擴散。

  再次,發達國家受到波及。對俄羅斯、中東等產油國而言,存在很多其他經濟體對其是有金融敞口的,西歐的七大經濟體整體對俄羅斯的風險敞口占國內生產總值(GDP)大概在0.5%-2%之間。在這種情況下,在俄羅斯出現風險,如果像當年出現債務危機,西歐和美國在金融層面上也會受到沖擊。

  一方面,盡管國際原油大幅下跌,降低了實體經濟的能源成本,但一方面,從歷史數據來看,國際原油和全球GDP增速呈現弱正相關,油價大幅下跌并沒有直接驅動全球經濟出現明顯增長,表現為滯后效應,往往滯后半年時間。原油大幅下跌帶來的通縮危害在很長一段時間大于能源成本下降的利好。

  商品遭遇多方面沖擊

  從資產價格來看,原油大幅下跌,一方面,會促使石油美元規模大幅萎縮,從而使得全球美元流動性不斷收斂,引發美元融資利潤上升,最終導致風險資產價格遭遇拋售;另一方面,全球現在主要的主權基金,60%資金來源于產油國,這部分主權基金在本國出現原油價格下跌,本幣下跌的時候,必然需要賣掉手中持有的國外資產籌措資金來維護自身本幣的穩定。

  從商品角度來看,原油大幅下跌,一方面帶來商品成本塌陷的風險,大宗工業品的兩大能源成本為石油和煤炭,其中石油占絕大多數份額,而替代消費效應會使得油價帶動煤價下跌;另一方面,能源成本下降帶來企業利潤的改善,從而進一步促使企業加大產出,這使得過剩加劇。

  總之,盡管原油短期出現止跌反彈,以及當前新興經濟體在外匯儲備、對外債務和匯率靈活性方面不同于1998年,但是由于金融市場的杠桿性,實際上原油價格大幅下跌帶來的風險敞口放大,因此未來包括通縮和石油美元流動性收縮壓力尚未完全釋放,大宗商品依舊面臨成本塌陷等沖擊,低谷或尚未顯現。

<< 返回

監控中心 | 人才招聘 | 法律申明 | 網站地圖 | 聯系我們
Copyright©2013-2014  鑫鼎盛期貨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公司地址:福州市臺江區曙光支路128號福州農商銀行總部大樓地上15層01、02半單元  客服電話:0591-38113228  傳 真:0591-38113200
交易報單電話:0591-38113219     0591-38113225

本網站支持IPv6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