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導讀

您的位置:首頁--期貨評論--精品導讀

期貨資管業務需要快步“趕上”

來源:期貨日報    時間:2014-04-16    瀏覽:4491次

  “按資管產品年均收益20%、管理費1%、業績分成20%計算,5億元的資管規模一年的管理費收入500萬元,業績分成剔除投資經理提成(按30%提)后1400萬元,加總起來1900萬元,不到2013年公司凈利潤的10%,這其中還包含有資管業務部門的日常費用、工資及獎金支出等,剔除后占比更低。”

  這是國內一家大型傳統期貨公司資管部副經理給記者算的一筆資管業務賬。

  從起初缺人、沒經驗開始,期貨公司資產管理業務便在懷疑聲中負重前行。一年多來,期貨公司攻堅克難,通過內部挖潛、嚴格風控等自我加壓,資管產品不僅沒有出現因超損而清盤的情況,而且大多數產品都是正收益,部分產品更是實現了超預期收益。這對于大資管領域的“新生兒”期貨公司來說難能可貴。

  然而,由于社會認知度低、“一對一”業務模式限制,期貨公司資產管理業務增長緩慢。目前國內30家已獲資管牌照的期貨公司管理的資產總規模還不及國內某基金公司旗下期貨專戶產品的規模。

  業務規模上不去,資管收入自然就低,內部優秀人才就難以留住,外部專業人才也難引進來,長此以往資管產品的競爭力也將打折扣,如此便陷入一個“怪圈”。

  在業內人士看來,打破這一困局的當務之急,就是放開“一對多”業務。有多家期貨公司資管部門負責人也反映,“一對一”模式已成為當前期貨公司資產管理業務發展的掣肘。

  和風險管理子公司業務一樣,期貨公司資管業務也被寄予厚望,但受政策的限制更多。在期貨公司急需轉型發展的背景下,應給予期貨公司資管更大的政策支持。

  期貨公司已變相“一對多”

  在現有的制度框架下,期貨公司只能開展“一對一”的資產管理業務。由于傳統的銀行、證券投資客戶多屬風險厭惡者,對期貨理財產品的認知度不高,心存風險憂慮,使得期貨公司資管業務的客戶群體多數只能局限于期貨市場的高凈值客戶。

  “以中小投資者為主的期貨市場,高凈值客戶原本就少。”國投中谷期貨資管部門經理龍瑋告訴期貨日報記者,在這些高凈值客戶中,有不少客戶已具備相當的投資能力,無需委托他人管理資產。

  還有一些客戶投資能力一般,但總想博取高收益,與期貨公司的“低風險、持續盈利、收益適中”的資產管理理念相悖,“這部分高凈值客戶也被擋在門外”。剔除這些,留給期貨公司開展資產管理業務的高凈值客戶就更少了。

  目標客戶群小,加之無歷史業績鑒證,大多數期貨公司的資管業務向前推進困難,單個賬戶的資金規模普遍較小,超過1000萬元的屈指可數。不過,一些資管能力強的期貨公司憑借運行中的資管賬戶的優異表現,還是吸引了不少資金,規模在日益壯大,比如永安期貨目前的資管規模已達5億元。

  “我們現在已經停接新的資金了。”永安期貨資管部副經理沈吉凡說,公司的投資經理每個人都要管理好幾個賬戶,已無法承載了。

  “其中不乏多個賬戶共用同一交易策略的情況。”一位期貨資管行業人士表示,這便是“一對一”模式的弊端之一。如果將多個相同資產管理需求的賬戶集合成一個大賬戶進行統一管理,將提高期貨公司資管業務的效率。

  迫于“一對一”的限制,不少期貨公司特別是資產管理能力較強的公司在穩步發展自身資管業務的同時,還選擇了與基金公司等機構合作發產品,由公司資管部門擔任投顧參與投資管理,變相開展“一對多”業務。據國內某專業網站統計,目前永安期貨、中信期貨、海通期貨、南華期貨、申銀萬國期貨參與管理的基金專戶規模均已超過10億元,中糧期貨、華泰長城期貨、國投中谷期貨等也不同程度參與了基金專戶管理,規模是各自公司資管規模的幾倍甚至幾十倍。

<< 返回

監控中心 | 人才招聘 | 法律申明 | 網站地圖 | 聯系我們
Copyright©2013-2014  鑫鼎盛期貨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公司地址:福州市臺江區曙光支路128號福州農商銀行總部大樓地上15層01、02半單元  客服電話:0591-38113228  傳 真:0591-38113200
交易報單電話:0591-38113219     0591-38113225

本網站支持IPv6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