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貨研究
期市“炒手模式”冬天臨近?
來源:鑫鼎盛期貨龍巖營業部轉自中財網 時間:2014-05-21 瀏覽:2998次
過去,我國期貨市場以中小投資者為主,而隨著券商、基金、私募以及對沖基金等機構的發展,市場交易的主體正在發生改變,目前機構已經成為主導力量。基于博弈力量的改變,市場的行情特征也與過去大不相同,影響首當其沖的是近年來盛行的“炒手模式”。
對于這種變化,一些期貨炒手已經有所感應,開始調整自己的交易策略和模式,有的已見成效。但是,絕大部分炒手還在交易的路上繼續探索,他們可能會在不遠的將來陷入困境。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炒手程杰(化名)就感覺到自己的手法越來越不好用。“能感覺到,不斷有大資金在盤面上活躍,你方唱罷、我方登場,今年到現在我都沒怎么賺錢。”程杰失落地說,他最近主要交易的是菜粕,每天的行情大體方向明朗,但日內波動不斷加劇,“很難跟對方向,只有不停地止損,盡管沒有發生嚴重虧損,但盈利異常困難”。
長期做股指期貨的知名炒手李成(化名)也有同感。最近幾年,他的資金總量每年以數倍增長,經常出現連續數日盈利的情況,但是今年以來,連續多日盈利的狀況不復存在,并且經常在日內交易中被“打”得很狼狽。今年截至目前,他的賬面資金盈利只有10%,遠遠低于前幾年的水平。
在李成看來,陸續進入股指期貨市場的券商、基金、QFII等專業機構,不僅交易經驗豐富,交易策略也較成熟,他們進入市場后很快就將一部分中小投資者淘汰出局,讓稍具實力的炒手也失去了盈利的空間和機會。同時,大機構、大資金之間的博弈,也讓盤面短期波動加劇。“行情經常急轉直下,只要看錯方向,止損的點數都比較大。”李成說。
一位頗具經驗的鄭州炒手也認為,現在做套利、對沖、高頻交易的機構越來越多,程序化、半程序化的優勢越來越明顯。“人的反應往往需要時間,在人工和機器的對壘過程中,機器在速度上具有絕對優勢。”上述鄭州炒手說,當下的市場行情呈現出趨勢性模糊、波動性加劇的特征,與這些機構參與進來有關,“日內交易越來越不好做”。
“期貨市場投資者結構的這一改變,順應的是時代要求。”北京長安德瑞威投資有限公司經理崔陵渝對期貨日報記者說,交易主體的變化必然使市場主流交易模式改變,市場行情也將呈現出新的特征,“現在許多機構大都采用套利的模式,比如跨品種、跨期套利等,市場稱之為一張成熟的‘網’,這會讓專業投資者尤其是短線投資者感到行情越來越不好做”。
楊曉鋼,一名私募基金經理,過去他常常采用長、中、短“混搭”的交易模式,現在選擇拿單子的時間越來越長。他最初用多種交易模式來分散投資,如今摒棄短線交易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市場交易主體結構發生了變化。“以前大家都認為短線的盈利速度快,但現在的參與者結構發生了變化,我們‘出牌’的思路也要改變。”楊曉鋼說。
業內知名操盤手李小軍,前幾年就從炒手轉為趨勢交易者。在他看來,國內期貨市場就像一個正在進化的生命體,在進化的過程中,只有淘汰一部分市場力量,才能真正實現進化。“過去,很多炒手的盈利能力非常驚人,但未來的生存空間可能會越來越小,這將給炒手們帶來非常大的考驗。”李小軍說。
<< 返回
對于這種變化,一些期貨炒手已經有所感應,開始調整自己的交易策略和模式,有的已見成效。但是,絕大部分炒手還在交易的路上繼續探索,他們可能會在不遠的將來陷入困境。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炒手程杰(化名)就感覺到自己的手法越來越不好用。“能感覺到,不斷有大資金在盤面上活躍,你方唱罷、我方登場,今年到現在我都沒怎么賺錢。”程杰失落地說,他最近主要交易的是菜粕,每天的行情大體方向明朗,但日內波動不斷加劇,“很難跟對方向,只有不停地止損,盡管沒有發生嚴重虧損,但盈利異常困難”。
長期做股指期貨的知名炒手李成(化名)也有同感。最近幾年,他的資金總量每年以數倍增長,經常出現連續數日盈利的情況,但是今年以來,連續多日盈利的狀況不復存在,并且經常在日內交易中被“打”得很狼狽。今年截至目前,他的賬面資金盈利只有10%,遠遠低于前幾年的水平。
在李成看來,陸續進入股指期貨市場的券商、基金、QFII等專業機構,不僅交易經驗豐富,交易策略也較成熟,他們進入市場后很快就將一部分中小投資者淘汰出局,讓稍具實力的炒手也失去了盈利的空間和機會。同時,大機構、大資金之間的博弈,也讓盤面短期波動加劇。“行情經常急轉直下,只要看錯方向,止損的點數都比較大。”李成說。
一位頗具經驗的鄭州炒手也認為,現在做套利、對沖、高頻交易的機構越來越多,程序化、半程序化的優勢越來越明顯。“人的反應往往需要時間,在人工和機器的對壘過程中,機器在速度上具有絕對優勢。”上述鄭州炒手說,當下的市場行情呈現出趨勢性模糊、波動性加劇的特征,與這些機構參與進來有關,“日內交易越來越不好做”。
“期貨市場投資者結構的這一改變,順應的是時代要求。”北京長安德瑞威投資有限公司經理崔陵渝對期貨日報記者說,交易主體的變化必然使市場主流交易模式改變,市場行情也將呈現出新的特征,“現在許多機構大都采用套利的模式,比如跨品種、跨期套利等,市場稱之為一張成熟的‘網’,這會讓專業投資者尤其是短線投資者感到行情越來越不好做”。
楊曉鋼,一名私募基金經理,過去他常常采用長、中、短“混搭”的交易模式,現在選擇拿單子的時間越來越長。他最初用多種交易模式來分散投資,如今摒棄短線交易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市場交易主體結構發生了變化。“以前大家都認為短線的盈利速度快,但現在的參與者結構發生了變化,我們‘出牌’的思路也要改變。”楊曉鋼說。
業內知名操盤手李小軍,前幾年就從炒手轉為趨勢交易者。在他看來,國內期貨市場就像一個正在進化的生命體,在進化的過程中,只有淘汰一部分市場力量,才能真正實現進化。“過去,很多炒手的盈利能力非常驚人,但未來的生存空間可能會越來越小,這將給炒手們帶來非常大的考驗。”李小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