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研究

您的位置:首頁--期貨研究--專題研究

期貨公司不懼壓力全心壘“墻腳”

來源:鑫鼎盛期貨莆田營業部轉自期貨日報    時間:2014-05-27    瀏覽:3268次

  金融混業下期貨人才流動加速

  金融混業經營已是大勢所趨,今年以來管理層的表態,以及各種支持金融創新發展的意見,更是在有意加快推動“混業”。在此當下,越來越多的銀行、保險(放心保)、信托、券商、基金等機構開始為未來的期貨業務儲備人才,從期貨行業高薪挖有經驗的優秀人才無疑是他們最為快捷的方式。

  不過記者了解到,不少期貨公司高管對此并未流露半點憂心與悲觀,因為對于期貨人才的流動、流失,他們早已見怪不怪。他們一致的觀點是:在金融混業經營“前夜”,期貨公司更要咬緊牙關培養人才,全心全力壘好自家“墻腳”。

  過去,期貨行業人才尤其是市場營銷人才的頻繁流動,是許多期貨公司高管的一塊“心病”。劉建(化名),原來是一家期貨公司鄭州營業部經理助理,因業務出色,很快就被另一家期貨公司高薪挖走。沒過多久,他又被國內一家評級為A類的期貨公司相中,成為這家公司的營業部經理。頻繁的跳槽,使劉建的工作平臺越來越好,但他每一次“出走”,都會帶走一大批客戶,留給“老東家”的是內傷。

  這樣的例子,在業內不勝枚舉。

  不過,在新形勢下,期貨人才的流動、流失也出現了新的變化。“過去營銷能力出眾的人,是同行競相追逐的對象,流動大都是在行業內。”五礦期貨總經理姜昌武對期貨日報記者說,隨著期貨投資咨詢、資產管理等業務的開展,期貨公司培養出了一批新型專業人才,“這些既懂期貨交易又有產品設計和創新能力的人才,則成了券商、基金等機構的目標”。

  看上去,期貨公司仿佛越來越難留住人才。“員工遇到更好的平臺,我們也非常支持。”姜昌武表示,新形勢下期貨公司非但不能懼怕壓力,反而更要咬緊牙關“狠狠地”培養人才,同時要秉承“人盡其才”的原則,給員工提供更好的發展空間和更多施展自己的機會。

  在南華期貨總經理羅旭峰看來,正是因為期貨公司培養出來的人才有價值,其他金融機構才會來挖,這也是期貨公司自身價值的有力體現。

  “我們要正視現實,但不能妄自菲薄。金融混業形勢下,特別是資本市場新‘國九條’為期貨業打開了更多想象空間,比如期貨公司未來可以持有證券、基金牌照等。”羅旭峰表示,期貨公司要積極迎合市場形勢,傾力發展自身,這樣也能吸引其他金融行業優秀人才進來。

  不僅如此,隨著國內期貨及衍生品市場的發展,期貨公司也需要有銀行、保險、券商、信托等方面工作經驗的人才,以及從海外歸來熟悉衍生品的人才。“只要遇到合適的,期貨公司也能給出高薪。”羅旭峰說。

  實際上,從券商大舉進入期貨行業開始,就在不斷為期貨行業輸送人才。“券商經過多年積累,發展平臺廣闊,但內部員工之間的競爭異常激烈,有些人未得到好的發展。”國海良時期貨研究所所長周世成說,他們加入期貨公司后優勢盡顯,并在期貨平臺上做出了優異成績,“這說明期貨公司也有吸引力,也能培養和留住人才”。

  據記者了解,現在雖然時常有外人來挖“墻腳”,但各家期貨公司仍舊在不遺余力地培養人才,壘自家“墻腳”。“我們的研究所主要有兩大培養方向:擅長做研究的留下來做研發;擅長策略和產品設計的,就向投資咨詢、資管等方面轉。”周世成說,只要找準了自身定位,即便在期貨公司平臺上,也一樣能跳出華麗舞步。

  夏冰(化名)曾經是一名金融期貨研究員,去年她所在的期貨公司經歷了兼并重組,最近剛拿到資管業務牌照。因為經驗豐富、能力出眾,她已經成為公司資管部門的骨干。

  這一年來,也有券商等機構向她伸出“橄欖枝”,但她對期貨行業更熟悉,并沒有選擇離開。“據我所知,行業內不只是我選擇留下了。”夏冰說,現在期貨行業的發展形勢不錯,她所在的公司在搭建更好的平臺,“我們也很有信心去為公司開創一片天地”。

<< 返回

監控中心 | 人才招聘 | 法律申明 | 網站地圖 | 聯系我們
Copyright©2013-2014  鑫鼎盛期貨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公司地址:福州市臺江區曙光支路128號福州農商銀行總部大樓地上15層01、02半單元  客服電話:0591-38113228  傳 真:0591-38113200
交易報單電話:0591-38113219     0591-38113225

本網站支持IPv6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