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貨研究
期市已成定價權爭奪主戰場
來源:鑫鼎盛期貨龍巖營業部轉自中財網 時間:2014-06-09 瀏覽:4412次
經濟學家許一力曾指出,全世界都在瘋狂地追求著對定價權的控制,期貨市場已經成為搶奪定價權的主戰場。誰擁有發達的期貨市場,誰就掌握了全球商品的定價權。
我國是進口大國,卻又是定價弱國。定價權的缺失,與我國貿易大國的地位明顯不匹配,更嚴重損害了國家利益。隨著期貨市場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國際定價權的重要性正在從國家戰略高度被重新認識。慶幸的是,在當前國內外新形勢下,我國迎來了爭奪國際定價權的多重機遇。
首先,充分把握新“國九條”政策紅利,建立一個與國際接軌的交易和定價中心。
只有更多豐富的期貨品種上市,結構合理、數量眾多的投資者廣泛參與期貨市場,才能更有利于提升期貨價格的真實性、權威性,增強市場的定價能力,才有利于實體經濟的套期保值者便捷地進出市場進行風險管理。新“國九條”明確指出,要繼續推出大宗資源性產品期貨品種,發展商品期權、商品指數、碳排放權等交易工具,并平穩有序發展金融衍生產品。此外,隨著新“國九條”掃清金融機構、國有企業等主體利用期貨市場進行風險管理的障礙,更多資金進場將有助于期貨市場定價功能的發揮。
在制度保障上,監管層還指出,要通過市場化的制度吸引全球投資者,開展現貨及期貨跨境交易的人民幣結算,增強貨幣定價權,意在希望通過打造良好的金融環境和制度環境,吸引更多有市場影響力的境外參與者,在定價權爭奪戰中以市場取勝。
其次,抓住自貿區改革機遇,將我國對外開放引入新階段。
2014年1月,上海提出今年將在自貿區建成八大國際交易市場,涉及能源化工、、礦產品、有色金融、黑色金屬等多個品種。而就在2013年底,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落戶上海自貿區。
據悉,為解決我國期貨市場開放度不夠的問題,我國正以上海自貿區作為試點,正在加緊建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國際市場。隨著境內外資金實行實時的對手交易,中國市場形成的價格可能成為全球參與者的重要參考,甚至成為全球價格基準,如原油期貨的上市可能極大地影響全球原油市場的定價格局。
最后,抓住國際經濟和金融環境變化機遇,積極推動中資機構“出海”。
隨著沃克爾法則、巴塞爾協議Ⅲ以及多德法蘭克法案的出臺,2013年以來,高盛、摩根大通、巴克萊等國際大投行正逐步退出國際商品市場尤其是金屬市場。國際大投行的退出給中資機構的海外并購帶來了準入和價格方面的機遇,也為我國在國際市場上參與角逐掃除了一些障礙。
與此同時,在國際業務多元化和企業客戶套期保值需求的驅動下,中資機構加速進入國際市場,部分交易所也開始積極推進境外品牌注冊工作并加強全球范圍的交易平臺兼并整合。隨著中資機構參與角逐國際業務,在全球市場參與競爭和學習,并最終影響定價機制和推動規則制定,為我國爭取國際定價權奠定實踐基礎。
<< 返回
我國是進口大國,卻又是定價弱國。定價權的缺失,與我國貿易大國的地位明顯不匹配,更嚴重損害了國家利益。隨著期貨市場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國際定價權的重要性正在從國家戰略高度被重新認識。慶幸的是,在當前國內外新形勢下,我國迎來了爭奪國際定價權的多重機遇。
首先,充分把握新“國九條”政策紅利,建立一個與國際接軌的交易和定價中心。
只有更多豐富的期貨品種上市,結構合理、數量眾多的投資者廣泛參與期貨市場,才能更有利于提升期貨價格的真實性、權威性,增強市場的定價能力,才有利于實體經濟的套期保值者便捷地進出市場進行風險管理。新“國九條”明確指出,要繼續推出大宗資源性產品期貨品種,發展商品期權、商品指數、碳排放權等交易工具,并平穩有序發展金融衍生產品。此外,隨著新“國九條”掃清金融機構、國有企業等主體利用期貨市場進行風險管理的障礙,更多資金進場將有助于期貨市場定價功能的發揮。
在制度保障上,監管層還指出,要通過市場化的制度吸引全球投資者,開展現貨及期貨跨境交易的人民幣結算,增強貨幣定價權,意在希望通過打造良好的金融環境和制度環境,吸引更多有市場影響力的境外參與者,在定價權爭奪戰中以市場取勝。
其次,抓住自貿區改革機遇,將我國對外開放引入新階段。
2014年1月,上海提出今年將在自貿區建成八大國際交易市場,涉及能源化工、、礦產品、有色金融、黑色金屬等多個品種。而就在2013年底,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落戶上海自貿區。
據悉,為解決我國期貨市場開放度不夠的問題,我國正以上海自貿區作為試點,正在加緊建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國際市場。隨著境內外資金實行實時的對手交易,中國市場形成的價格可能成為全球參與者的重要參考,甚至成為全球價格基準,如原油期貨的上市可能極大地影響全球原油市場的定價格局。
最后,抓住國際經濟和金融環境變化機遇,積極推動中資機構“出海”。
隨著沃克爾法則、巴塞爾協議Ⅲ以及多德法蘭克法案的出臺,2013年以來,高盛、摩根大通、巴克萊等國際大投行正逐步退出國際商品市場尤其是金屬市場。國際大投行的退出給中資機構的海外并購帶來了準入和價格方面的機遇,也為我國在國際市場上參與角逐掃除了一些障礙。
與此同時,在國際業務多元化和企業客戶套期保值需求的驅動下,中資機構加速進入國際市場,部分交易所也開始積極推進境外品牌注冊工作并加強全球范圍的交易平臺兼并整合。隨著中資機構參與角逐國際業務,在全球市場參與競爭和學習,并最終影響定價機制和推動規則制定,為我國爭取國際定價權奠定實踐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