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貨研究
前8月期貨資管規模大增 “一對一”限制或取消
來源:鑫鼎盛期貨龍巖營業部轉自中財網 時間:2014-10-21 瀏覽:2972次
一項權威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8月,期貨資產管理業務規模已突破66.7億元,這與2013年的12.6億元相比,增幅達到了429%。據一位接近監管層人士透露,考慮到該項業務的創新發展需要,“一對一”限制或將盡快取消。
數據顯示,目前已有37家期貨公司取得了資管牌照,在市場大發展背景下,期貨資產管理業務規模從2013年的12.6億元,迅速擴大到66.7億元。前述人士表示,雖然如此,期貨資管規模與其他資管行業相比仍然偏小,“一對一”是限制該項業務快速發展的主要原因,這項限制會盡快更改,可以預期,“一對多”將是期貨資管未來的模式。
“考慮到期貨資管業務仍有較大提升空間,各項規則后期也會有所修改。”前述人士說,未來證券、基金和期貨資管業務的規則,將遵循私募資管的監管要求,現行的資管規則會進行相應的修改。
據了解,目前期貨資管發展模式一般有兩種:一是期貨公司通過自身的投資和研發能力,由內部員工作為投資經理并發行資管產品;二是與私募合作,由期貨私募擔任投資顧問,期貨公司負責銷售產品;與前一種相比,后一種目前更加流行。而限制期貨資管發展的主要原因在于人才匱乏和“一對多”尚未放開。
南方某期貨公司資管人士表示,期貨資管業務發展的劣勢在于,除了投資者對于該項業務的認識理念尚未成熟外,“專戶一對一模式”也是主要原因。受制于只能做“一對一”特定賬戶的限制,期貨公司資管業務與基金和銀行合作的阻力很大。
在自主開發的道路上,北京某期貨公司資管人士表示,需要從兩方面發展:一是要多給私募提供展示的機會。這類產品屬于展示類產品,前提是經過嚴格的測評。二是走合作類產品,跟基金和券商等金融機構合作,雖然市場對期貨私募比較陌生,但可以以結構化產品為主,保證產品的風險和盈利能力。
記者了解到,目前南方一些期貨公司已經和私募券商等機構相合作,這類模式都是獨立于期貨公司之外的,專門成立資管公司,提升專業化要求。從國外成熟市場經驗來看,專業化道路更重要。
業內人士認為,期貨資管業務的優勢在于期現能夠結合,與經濟大形勢背景下的衍生交易有部分偏離,跟權益類資管保持非相關性,在配置上能夠更加簡捷便利。此外,期貨資管產品交易對象涵蓋的范圍更廣,例如可以將貴金屬(這里特指上海黃金交易所的交易品種)結合起來,還能夠和債券類交易結合。
前述北京某期貨公司人士說,可以預期,未來兩三年期貨資管業務仍將以私募為主,目前大發展條件還不成熟,前期還以保值為主、增值為輔,后期會逐漸以增值為主、保值為輔。
<< 返回
數據顯示,目前已有37家期貨公司取得了資管牌照,在市場大發展背景下,期貨資產管理業務規模從2013年的12.6億元,迅速擴大到66.7億元。前述人士表示,雖然如此,期貨資管規模與其他資管行業相比仍然偏小,“一對一”是限制該項業務快速發展的主要原因,這項限制會盡快更改,可以預期,“一對多”將是期貨資管未來的模式。
“考慮到期貨資管業務仍有較大提升空間,各項規則后期也會有所修改。”前述人士說,未來證券、基金和期貨資管業務的規則,將遵循私募資管的監管要求,現行的資管規則會進行相應的修改。
據了解,目前期貨資管發展模式一般有兩種:一是期貨公司通過自身的投資和研發能力,由內部員工作為投資經理并發行資管產品;二是與私募合作,由期貨私募擔任投資顧問,期貨公司負責銷售產品;與前一種相比,后一種目前更加流行。而限制期貨資管發展的主要原因在于人才匱乏和“一對多”尚未放開。
南方某期貨公司資管人士表示,期貨資管業務發展的劣勢在于,除了投資者對于該項業務的認識理念尚未成熟外,“專戶一對一模式”也是主要原因。受制于只能做“一對一”特定賬戶的限制,期貨公司資管業務與基金和銀行合作的阻力很大。
在自主開發的道路上,北京某期貨公司資管人士表示,需要從兩方面發展:一是要多給私募提供展示的機會。這類產品屬于展示類產品,前提是經過嚴格的測評。二是走合作類產品,跟基金和券商等金融機構合作,雖然市場對期貨私募比較陌生,但可以以結構化產品為主,保證產品的風險和盈利能力。
記者了解到,目前南方一些期貨公司已經和私募券商等機構相合作,這類模式都是獨立于期貨公司之外的,專門成立資管公司,提升專業化要求。從國外成熟市場經驗來看,專業化道路更重要。
業內人士認為,期貨資管業務的優勢在于期現能夠結合,與經濟大形勢背景下的衍生交易有部分偏離,跟權益類資管保持非相關性,在配置上能夠更加簡捷便利。此外,期貨資管產品交易對象涵蓋的范圍更廣,例如可以將貴金屬(這里特指上海黃金交易所的交易品種)結合起來,還能夠和債券類交易結合。
前述北京某期貨公司人士說,可以預期,未來兩三年期貨資管業務仍將以私募為主,目前大發展條件還不成熟,前期還以保值為主、增值為輔,后期會逐漸以增值為主、保值為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