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研究

您的位置:首頁--期貨研究--專題研究

港交所期貨創新啟示

來源:鑫鼎盛期貨包頭營業部轉自價值中國    時間:2014-04-17    瀏覽:3154次

2008年9月15日,百年投行雷曼兄弟宣布破產,CDS——信貸違約掉期這個不為眾人所知的衍生品名稱吸引了人們的注意力,金融創新開始成為制造風險的代名詞。2011年10月31日,曾為全球最大期貨交易商的曼氏金融申請破產保護,全球各大股市當天應聲下跌。
  當前,全球經濟仍未從金融危機的陰影中走出,各國政府和交易所開始在金融創新和金融監管之間尋找一個可以承受的平衡點。
  而就在全球各大交易所紛紛加強金融衍生品風險控制的時候,香港交易所“逆勢而行”,在2012年實現了三大期貨方面的創新:與“金磚國家”合作互推指數期貨合約、斥資13.88億英鎊收購倫敦金屬交易所(LME)以及推出人民幣期貨合約。
  港交所的期貨創新“三板斧”不僅提升了港交所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的地位,更為中國期貨市場的發展帶來了重要啟示。

  聯合“金磚國家”

  進入新世紀以來,新興經濟體的發展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2003年10月,高盛公司發表了《與BRICs一起夢想的全球經濟報告》,“金磚國家”這個概念首次出現。
  從2009年“金磚四國”領導人首次會晤至今,“金磚國家”在經濟領域的合作不斷向縱深發展。2010年底南非加入“金磚國家”合作機制,原先的BRICs改為BRICS,稱之為“金磚五國”或“金磚國家”。金融危機以來,受發達經濟體需求不振的影響,中國對外貿易受到嚴重打擊,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的貿易占我國進出口總額的比重有所下滑。雖然此時歐美日等發達經濟體依然占據中國對外貿易的主要地位,但由于“金磚國家”此時的發展勢頭更為強勁,從2008年起,中國與“金磚國家”的對外貿易額占我國進出口總額的比重持續上漲,由最初的6.8%上升至8%。
  與經濟貿易方面的合作相比,“金磚國家”在金融領域里的合作步伐明顯滯后。對外貿易層面的廣泛合作只是“金磚國家”經濟合作的起點和基礎,要進一步深化當前“金磚國家”之間的合作,必須要靠金融領域等高端領域合作的全面展開。
  2011年10月12日,國際證券交易所第51屆年會上,“金磚五國”宣布成立交易所合作聯盟,讓彼此的投資者可涉足新興交易市場,港交所代表中國加入該聯盟。2012年3月15日香港交易所宣布,“金磚國家”交易所聯盟五名創始成員交易所的基準股市指數衍生產品將在彼此的交易平臺互掛買賣。
  交易所聯盟的成立不僅會使“金磚五國”金融市場之間的聯動性加強,更意味著“金磚國家”經濟金融方面的各類信息會更迅速而全面地反映到各個金融市場上,有利于投資者及時了解“金磚國家”乃至全球經濟的市場狀況。
  同時,“金磚五國”交易所互推指數期貨可以加深交易所之間的合作,為“金磚國家”之間開展更廣泛的金融領域交流與合作打開渠道。這其中包括“金磚國家”在海外發行本幣債券、本國公司在其他“金磚國家”上市等一系列更基礎、更廣泛的金融領域的合作。
  隨著交易所之間合作業務的逐步開展,“金磚五國”交易所可以共同合作開發一系列反映“金磚國家”金融市場乃至整體經濟水平的金融產品,從而鞏固和加強“金磚國家”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的地位,推動“金磚國家”的金融崛起。
  對中國大陸而言,港交所可以為國內金融市場的進一步對外開放起到一定程度的跳板作用。當前,中國國內資本相對過剩,股市和樓市的持續萎靡使得投資回報率普遍偏低,外資外逃和內資外逃現象日益嚴重。雖然中國經常項目已經實現自由兌換,但是資本項目的管制仍然限制中國金融領域的對外開放。
  隨著“金磚國家”交易所聯盟合作的深化,中國大陸可以通過“金磚國家”交易所聯盟這一跳板,引導國內將“逃離”的過剩資本通過正當渠道流向其他資本相對匱乏的“金磚國家”。同時,隨著交易所聯盟實力的不斷增強,必然會有更多發展中國家的交易所加入到這一行列中來。屆時,中國可以利用這一渠道加強對外資本輸出,促進中國由全球最大的商品輸出的經濟大國轉型為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并重的經濟強國。

  參與有色金屬定價

  長期以來,中國對有色金屬的需求與相應的國際定價權極不相稱。自1978年改革開放至今,中國經濟保持了30多年的持續快速發展,工業化進程明顯加快,對各類大宗商品的需求逐年增加。
  近幾年,中國對銅、鋁、鉛、鋅、鎳等十種有色金屬的產量和消費量已居世界首位。如此龐大的需求也意味著中國面臨著巨大的價格風險,對價格風險的規避顯得尤為重要。
  一般來講,參與國際期貨交易是規避風險的有效途徑,但同時也要求參與者充分了解游戲規則。中國已有部分有色金屬企業可以通過參與國際期貨交易規避價格風險,但是“國儲銅”事件表明,在不懂得游戲規則的前提下參與國際期貨交易本身就是風險。
  此外,一些交易所的特定規則也限制了中國的企業規避風險的效率,如國際有色金屬期貨交易占主導地位的倫敦金屬交易所(LME)特有的“圈內會員”制度等。可見規則的制定者相對于游戲的參與者體現出了更為強大的優勢。
  因此,中國對大宗商品的定價能力與其對原材料的需求量是極不相稱的。

  港交所收購LME將有助于中國參與到有色金屬的定價活動中去。當前,全球經濟仍處于后危機時代,各大發達經濟體復蘇過程充滿不確定性,國際大宗商品的定價影響著各國的經濟發展。在全球經濟再平衡的大背景下,港交所成功收購LME意味著中國不再是世界有色金屬市場的被動參與者。盡管港交所在收購要約中承諾,在2015年之前不改變包括圈內交易、會員制架構以及提供倉儲及實物交收等在內的LME商業模式,但新業務、新產品的推出不在承諾的范圍內。也就是說,港交所可以在這些領域取得突破,亦可以有針對性地推出新品種和新業務。

可以預見的是,港交所在今后的發展中會繼續堅持各類創新,并且將創新重點面向中國大陸,其中包括推出新型小合約、嘗試人民幣結算、在大陸設立交割庫等一系列舉措。港交所和上海期貨交易所有可能形成優勢互補、錯位競爭、內外呼應的良性互動,提升中國在國際有色金屬市場上的議價能力。
  對港交所自身來說,成功收購LME意味著港交所將躋身全球最具影響力的交易所。港交所可以借鑒其他大型交易所的經驗,在做好交割、結算等基礎業務的同時,實現交易所的制度創新、規模擴張,從而在全球競爭中取得更大的優勢。

  建設人民幣離岸中心

  香港作為人民幣離岸中心,對人民幣國際化的推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長期以來,香港一直是亞洲金融中心,又是新興的國際金融中心之一。
  1997年香港回歸之后,大陸與香港的聯系日益緊密。在亞洲金融危機中,香港與大陸聯手應對國際對沖基金,保住了港元和香港證券市場,成為當時“亞洲四小龍”中受到沖擊最小的地區。進入新世紀以后,香港與內地之間的經濟聯系進一步強化。從2003年中國銀行在香港推出結算業務至今,86%的離岸人民幣結算都在香港完成,人民幣的周邊化也在香港的助推下基本實現。
  當前,香港將自身定位成為人民幣的離岸中心,人民幣存款儲量已經超過5000億元。巨大的離岸人民幣儲量也帶來了巨大的價格風險。自2005年匯率改革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小步快走,升值幅度已超過30%。CME和新加坡等地均適時推出人民幣相關期貨合約,但這些都無法滿足香港人民幣現貨市場對價格風險規避的需求。
  2012年9月17日,港交所正式推出人民幣期貨,旨在化解離岸人民幣價格風險,鞏固香港的離岸中心地位。隨著中國逐步融入世界市場體系,香港作為中國大陸聯系世界市場跳板的作用已經開始減弱。在此背景下,港交所依托其巨大的離岸人民幣現貨市場,適時推出人民幣期貨合約,為離岸人民幣市場提供了最合適的風險管理工具。
  至此,在港的離岸人民幣持有者可以憑借期貨交易規避現貨匯率風險,而豐厚的套利機會也必將吸引眾多投資者加入這個市場。雖然CME也一度推出多種人民幣期貨合約,但此次港交所無疑會因其獨一無二的現貨背景,成為名副其實的離岸人民幣定價中心,進而鞏固香港作為人民幣離岸中心的地位。
  2009年李小加出任行政總裁以來,港交所新產品和新業務的創新速度不斷加快,迅速發展成為一個頗具活力的創新型綜合交易所,連續三年高居首次公開募股(IPO)融資額全球各大交易所之首。而全球經濟處于下行周期,這項業務未來難有重大增長。2012年,李小加把工作重心轉向他并不熟悉的期貨市場,在期貨業務方面推出了三個新舉措。
  李小加的期貨創新“三板斧”,不僅增強了港交所的自身實力,止住了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和人民幣離岸中心作用下滑的態勢,更使中國在全球衍生品市場和大宗商品市場中的地位獲得了很大提升。
  港交所在期貨市場的三大創新層次分明、自成體系。在對外戰略層面,港交所通過收購LME,在原有國際期貨競爭格局中取得了一席之地,并同時成為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交易所之一。同時,港交所代表中國,通過聯合在經濟上密切聯系、發展同樣迅速的“金磚國家”來開辟新的陣地,推動新興經濟體之間的合作從經濟領域深化到金融領域,為“金磚國家”的進一步崛起提供了良好條件。
  在對內戰略層面,港交所適時推出人民幣期貨,化解了香港儲量巨大的離岸人民幣現貨的價格風險,有利于鞏固并強化香港作為人民幣離岸中心的地位。同時,離岸人民幣衍生品的推出加強了香港與內地在金融方面,尤其是與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和中金所的聯系,助推境內人民幣現貨市場價格機制的完善和外匯期貨市場的形成。三大創新內外并舉、互為依托,推動港交所在建設“大陸首選的國際交易所”和“國際首選的中國交易所”的道路上大步前進。

  對中國期貨創新啟示

  早在2006年8月28日,美國CME集團就推出了第一批人民幣兌美元、人民幣兌歐元、人民幣兌日元的期貨和期權產品。隨后,CME集團表示也將推出離岸人民幣期貨,以拓展其人民幣期貨產品組合。CME計劃推出以中國“我的鋼鐵網”采集的價格為基準結算的螺紋鋼掉期產品。
  這些舉措表明中國本土期貨市場的創新進程相對滯后,期貨市場的變革迫在眉睫。
  當前,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商品期貨市場,期貨市場正在從量的擴張轉向質的提升。《期貨交易管理條例》修訂版頒布實施,期貨公司投資咨詢和資產管理業務正式試水,境外代理和引進境外機構投資境內期貨交易也將陸續展開,原油期貨、國債期貨等一系列新品種蓄勢待發。這一切都表明中國大陸期貨市場即將迎來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毋庸諱言,創新品種和創新業務的推出必須要有與之相對應的新制度和新理念。
  港交所的期貨創新“三板斧”,為港交所開辟了一個前途光明的未來,也為中國開辟了期貨市場創新、金融對外開放和人民幣國際化的新途徑。期貨創新并不僅僅指推出新合約或新制度,更意味著觀念層面和戰略層面的創新,應該作為一種理念來指導期貨行業發展的全局。因此,國內期貨業應認真總結港交所在期貨業務方面的創新,通過更新創新理念、完善交易制度、豐富品種層次等方式來應對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
  同時,中國的期貨業需要進一步提高交割、結算等基礎業務的水平,凸顯期貨業作為金融服務業的本質,努力提升本土期貨業的整體實力,更好地發揮期貨服務國民經濟發展的戰略作用。

<< 返回

監控中心 | 人才招聘 | 法律申明 | 網站地圖 | 聯系我們
Copyright©2013-2014  鑫鼎盛期貨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公司地址:福州市臺江區曙光支路128號福州農商銀行總部大樓地上15層01、02半單元  客服電話:0591-38113228  傳 真:0591-38113200
交易報單電話:0591-38113219     0591-38113225

本網站支持IPv6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