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貨研究
海外期權產品豐富
來源:鑫鼎盛期貨莆田營業部轉自第一財經網 時間:2014-04-22 瀏覽:3263次
與歐美交易所以及香港聯合交易所(下稱“港交所”)多年前就推出商品、股票和股指期權不同,我國內地期權衍生品發展相對滯后。
港交所股票日均期權成交
20年增近60倍
雖然國內證券市場指數較多,比如滬深300指數、上證綜合指數、深證成份指數、上證180指數、深證100R指數、上證50指數,但與指數相對應的指數期貨與期權依然匱乏,目前上市交易的只有滬深300股指期貨,也導致國內證券市場避險工具缺乏。
與內地衍生品市場不同,據記者了解,目前港交所衍生品已經非常豐富,尤其是與眾多指數相對應的期貨和期權。包括恒生指數期貨及期權、H股指數期貨及期權、小型恒生指數期貨及期權、小型H股指數期貨、股息期貨、恒指波幅指數期貨、金磚市場期貨、人民幣貨幣期貨、港元利率期貨、三年期外匯基金(行情 專區)債券期貨等。
從交易量來看,港交所期權交易量也非常活躍,今年3月份恒生指數期權平均每日成交量達到29731張,前三個月累計成交量達到176萬張。
3月份股票期權平均每日成交量達到25萬張,成交額同比增加48%,截至今年第一季度,股票期權日均成交量為27.8萬張,較去年全年日均成交量增加約11.6%。最大未平倉合約期權類別為建設銀行(行情 股吧 買賣點)、工商銀行(行情 股吧 買賣點)、騰訊控股和香港交易所。
港交所統計數據還顯示,2013年股票期權的平均成交量為每日24.9萬張,較2012年每日22.8萬張上升了9.1%。而年終未平倉合約數量則為470多萬張,較2012年約400多萬張錄得約17.6%增長。5種相關資產類別中,為增長貢獻較多的為ETF及藍籌類別,分別較去年增加63%及17%。
而1995年,港交所推出股票期權時成交量約為每日4769張,至2014年平均每日近28萬張,日均成交量是當初的58倍;恒生指數期權日均成交量也從1995年的1428張上漲是2013年的3.5萬張,也是當初的近20倍。
海外期權市場產品豐富
“我國衍生品市場經過多年發展,市場規模不斷擴大,期貨上市品種也已經達到41個。但是從交易工具來講,目前場內交易還是只有單一的標準化期貨合約,占據全球衍生品市場半壁江山的標準化期權合約在我國還是空白。”國內一商品交易所負責人表示。
從國際期權市場發展歷史來看,1973年4月26日,芝加哥期權交易所(CBOE)成立,除了將期權的條款標準化之外,CBOE還在掛牌期權市場里引入做市商的機制。此后,美國逐步成為期權交易中心,雖然歷經波折,但其成交規模由2000年的日均288萬手上升至2013年的約1600萬手。
同屬亞洲的韓國KOSPI200指數期權于1997年上市,2003年創下28.3億手成交量,占世界衍生品總成交量的34%,而2011年更以36.7億手成交量穩居全球之首。
就期權市場的做市商制度而言,CBOE不僅是全球第一家期權交易所,也第一個在股票期權產品中引入了做市商制度。目前全球十大股指期權合約中,除韓國的KOSPI200、印度國家證券交易所的S&P CNX Nifty的股指期權外均有做市商。
與國內期權市場一片空白不同,在海外期權市場,根據標的物的不同,期權多為股票期權、貨幣期權、股指期權和商品期權等。近年來,國際期權市場成交極其活躍,世界交易所聯合會(WFE)全球衍生品市場調查報告顯示,全球期權成交量從2010年的34億手上升至2012年的110億手。
在金融市場風險增加時,期權的作用會更加明顯,其交易量也會大幅增加。以今年年初為例,全球金融市場波動性增強,當時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金融期權產品交易量也飆升,交易最活躍的利率期權如歐洲美元中期曲線期權今年1月的日均交易量同比增長了92%;E-mini標普500(行情 股吧 買賣點)指數期權1月日均交易量同比增長了89%;外匯期權日均交易量1月也同比增加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