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貨研究
滬鋁連跌不止 動力煤再創新低
來源:鑫鼎盛期貨莆田營業部轉自東方財富網 時間:2015-10-23 瀏覽:3378次
周五(10月23日)早盤,期市商品多數下跌。期中,滬鋁跌2.41%,動力煤跌1.84%,瀝青跌3.37%,甲醇跌2.23%,聚丙烯跌1.65%;棕櫚油、豆油、塑料、豆粕等跌幅超1%。漲幅方面,PTA漲1.29%。
9月下旬以來,國內外鋁價開啟連跌模式,近9個交易日跌幅近千點。“一向溫順”的鋁價如此不堪,喜了多少空頭,又令多少鋁廠難眠。國內經濟確實不樂觀,但壓垮鋁價更多的力量緣于消費增速放緩背景下無節制的供應增長。
面臨相同嚴峻的經濟形勢,同為板塊的銅、鎳、鉛鋅跌幅相對有限,唯有鋁開啟陰跌模式,可見其基本面之差。國際鋁業協會(IAI)公布的數據顯示,9月全球(除中國以外)原鋁日均產量增至68800噸,8月為68600噸。中國9月原鋁日均產量升至90500噸,8月為88200噸。國內外鋁供應仍未見明顯收縮。
由于鋁價持續下跌,國內鋁行業的盈利情況堪憂。百川資訊測算,10月全國平均完全成本為12510元/噸,10月22日長江現貨價格為10660元/噸。從該機構發布的中國電解鋁各成本區間對應產能分布圖看,成本低于11000元/噸的產能約占全國產能的3%,成本分布在11000—11500元/噸的產能占比為28%。數據或略偏保守,但可以看到行業內多數企業面臨虧損。
按照正常的邏輯,大面積的虧損勢必會引發企業減產以應對困局,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今年以來,全國減產累計200多萬噸,同期新產能投放超300萬噸,前期累計減產數量不及下半年擬投新增產能數量,失衡狀態加劇。國慶節后更有銅川、東興相繼復產,以當前電價測算屬于虧本上陣。鋁廠虧損狀況下不退反進的“逆行”著實加劇了供應過剩,平添空頭砝碼。
通常期貨價格持續下跌過程中,若現貨跌幅放緩或止跌,現貨轉向升水狀態則會給期貨帶來些許支撐。在鋁價的持續下跌中,鋁現貨貼水幅度不斷擴大,21日長江現貨貼水135元/噸,表明貿易商拋貨意愿濃郁。
煤企之間的價格戰打得火熱,沿海動力煤市場卻蕭條如舊。主要港口煤炭發運量大幅下降,沿海煤炭運價上漲乏力,下游企業采購積極性依然不高。截至10月19日,秦皇島港煤炭(含市場煤和長協煤)前一周發運量為312.1萬噸,周環比減少30.7萬噸,降幅8.96%。截至10月20日,秦皇島港煤炭庫存升至743.82萬噸,遠高于多年同期水平,令市場幾乎忘了大秦線秋季檢修正在進行時。截至10月21日,上海航運交易所發布的秦皇島至廣州煤炭運價為18.5元/噸,較上周五的低點回升了0.4元/噸,但仍低于多年同期水平。
火電企業的需求極差是上述現象背后的原因。9月,全國火力絕對發電量3146億千瓦時,環比減少632億千瓦時,下降16.73%,同比下降3.6%。進入10月,雖然水力發電量將明顯下滑,但是天氣轉涼,城鄉居民用電量回落,工業用電量也在持續回落,因此火電發電量和電廠耗煤量依然沒有起色。截至10月21日,沿海地區主要電力集團合計日均耗煤量為47.1萬噸,存煤可用天數為29.48天。上述口徑的日均耗煤量在國慶前夕跌破50萬噸大關,國慶長假期間最低為43.2萬噸,幾乎接近年初春節假期的日耗水平,節后雖有止跌企穩跡象,但一直在50萬噸以下徘徊。
如此形勢不利于煤企沖刺年度銷售目標,進而加劇了貿易商對于未來幾個月煤企繼續降價的恐慌情緒。
綜上所述,不論是能源結構的調整升級,還是經濟發展的轉型改革,都將在未來幾年對我國煤炭需求造成不利影響,加上煤炭產能過剩問題依舊突出,預計動力煤期貨的熊市難言結束。隨著煤企降薪裁員,政府減少稅費,動力煤生產及運輸成本將繼續壓縮,未來動力煤市場的成本底線仍將不斷下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