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資者教育
“12.4”普法宣傳-防范非法證券活動風險—投資者教育典型案例
來源:中國證監會 時間:2010-11-22 瀏覽:3892次
防范非法證券活動風險
——投資者教育典型案例
近來,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網絡、電視、廣播、報刊、短信、電話、軟件等媒體或工具,通過傳播虛假信息、夸大宣傳、提供黑馬、免費薦股、承諾收益、收益分成等手段,招攬會員或客戶,推薦股票、在線咨詢或代客理財,非法開展證券投資咨詢、證券委托理財活動,騙取投資者錢財,損害證券市場正常秩序,危害很大,影響惡劣。參與非法證券活動不受法律保護。我們特別編印了一些非法證券活動典型案例,提醒投資者提高辨識能力和自我保護意識,防止上當受騙,帶來財產損失。
(一)通過非法網站、博客以及QQ、MSN、UC等聊天工具招收會員或客戶,推薦黑馬等方式,騙取投資者錢財。
案例1:投資者張某在搜狐網首頁證券投資欄目,發現幾條信息,標示“6只股100%漲停”、“楊百萬18億買3股”、“私募拉升3只黑馬”、“看明日6只漲停股”。
張某很好奇,點擊一條,發現是名為“上海中信證券”的網站,網站頂部寫著“公司被中國證券協會評為十大優秀證券網站”,并附有多種資質的電子證書樣式。網站上有大量薦股“實戰”業績展示,還有包含各大研究機構知名分析師在內的分析師專家團隊,處處都留有“強力個股推薦”、“精確市場預測”、“實戰業績”、“漲停板股票服務”等信息,并預留電話和銀行個人賬戶,招收會員。
張某撥打了網站預留的手機號碼,對方聲稱姓陳,說本公司是從事股票投資的專業公司。張某說:“網上這些公司很多都是騙人的,我不信你們。”陳姓接線員說:“我們公司資質可以在網上查詢,你也可以通過搜狐等門戶網站證券欄目相關廣告鏈接查詢,這個你就不用懷疑了。”他接著很耐心地介紹公司近一段時間以來抓住了很多漲停板,公司實力很強,非常專業,口頭保證15個交易日就能獲利100%。張某心動了,當即向 “陳某”賬戶匯了季度服務費9380元,對方也傳真了一份已蓋章的服務合同。
此后數周,張某按陳某的指示,連買數只所謂的“牛股”,卻連連下跌。張某心生悔意,想討回服務費,打電話找陳某,發現電話無人接聽,再去登陸“上海中信證券”網站,也登不上去了。
手法分析:不法分子往往利用主要門戶網站、主要財經網站以及熱門股吧,假冒合法證券公司名義,設立山寨證券公司網站招攬客戶,企圖魚目混珠,混淆視聽。這些網址多為數字或數字與英文字母組合,如, www.gp787.cn,www.38baidu.com, 。不法分子往往聲稱公司經證券監管部門批準,并刊登了各類虛假的資質證書。在收費時,通常會要求投資者將款項匯到個人銀行賬戶中。一旦投資者上當匯款,這些所謂的專業人士和專業投資網站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專家提醒:非法網站多利用網絡虛擬環境,假冒合法機構名義,公布虛假的專業資質證書、專業團隊,利用提供漲停板股票等營銷策略,引誘投資者上鉤。投資者一定要高度警惕,可通過中國證監會、中國證券業協會、投資者保護基金網站或證券公司營業場所驗證網上“山寨證券公司”的真實性,不要將錢打入山寨網站預留的個人賬戶中。
案例2:投資者李某在瀏覽某知名門戶網站時,看到一個財經博客,該博客發布了“重大借殼機會,潛在暴力黑馬”等40多篇股評、薦股文章。評論欄目中,一些匿名人士回復:“絕對高手”、“好厲害,我佩服死了”、“繼續跟你做”等。
李某通過博客中提供的QQ號碼與博主取得了聯系,繳款3600元成為其會員。博主隨后推薦了幾只股票,連續下跌,李某遭受重大損失,追悔莫及。
手法分析:網絡上的所謂專業證券投資公司和股票專家基本上都不具備證券相關業務專業資質,通常通過片面甚至虛構的薦股業績吸引投資者眼球,通過選擇性評論抬高自己聲望,通過欺詐手段騙取投資者錢財。
專家提醒:博客是發表言論的虛擬環境,通過博客招攬客戶、推薦股票、收取費用,已觸及非法證券活動法律底線。投資者接受投資咨詢服務,應當選擇合法的機構和專業人員。瀏覽網絡信息,要防止被收費博客中的虛假信息和夸大、片面宣傳所誘惑,帶來財產損失。
(二)通過電視、廣播、報刊等媒體發布“免費薦股”廣告從事非法證券投資咨詢活動。
案例3:投資者范某看到某省衛星電視“漲停最前線”節目,受邀嘉賓閻某,在節目中大肆渲染公司薦股業績,并稱“要想免費獲取漲停股票,趕快撥打節目下方的熱線電話”。
范某經受不了誘惑,撥打了該熱線電話,電話那頭的接線員非常熱情地介紹了該公司炒股的驕人業績以及跟著電視節目中“老師”炒股可以達到的預期收益,聲稱只要交納會員費后,就能跟著電視節目中的“老師”炒股了,“老師”會推薦漲停股票。
之后數日,范某抵擋不了該公司持續不斷的電話攻勢,就想先交錢碰碰運氣,于是給該公司匯了4000元會費。剛開始,公司推薦的股票確實有上漲,甚至出現漲停,但沒料到此后“老師”推薦的股票卻一路下跌,范某懊喪不已。
手法分析:不法分子通常利用電視、廣播、報刊等的影響力和公信力,利用電視節目中“老師”良好的“口才”和“話術”,對自身的薦股能力和薦股業績進行不實、夸大甚至虛假宣傳,進而通過發布“免費薦股”、“推薦黑馬”等廣告,誘騙投資者撥打電話或發送短信,在獲取投資者的聯系方式之后便展開強有力的電話攻勢,反復向投資者推薦股票,騙取服務費用。
專家提醒:“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電視股評“老師”多數口才很好,形象也不錯,“表演”也很生動,多在早盤和夜間活動,但往往并非真正的投資專家,甚至缺少基本的證券知識,有的還不具備證券相關業務資格。投資者不可輕信電視、廣播、報刊等媒體上的股評“老師”和免費“送”股活動,也不要輕易泄露個人電話號碼和個人資料,對陌生薦股來電要保持高度警惕。發現電視臺證券節目不規范的,可及時向廣電管理和證券監管部門舉報。
(三)以出售炒股軟件為名從事非法證券投資咨詢活動。
案例4:北京投資者李某在H省電視滾動播出的“漲停先鋒”證券節目上看見一名證券分析師有聲有色地宣傳某公司的炒股軟件,聲稱該軟件能準確揭示股票買賣點,并免費推薦了幾只股票。
李某見這幾只股票確實上漲,便撥打了電視上的電話,接電話的業務員信誓旦旦地說,只要購買軟件成為會員就會有股票信息提供,保證穩賺不賠。業務員還聲稱:“你不相信我,電視臺你總該相信吧!你也可以到《H周刊》等知名證券報刊查詢我們的廣告,我們能及時知道主力資金動向,跟私募有合作”。李某因近期市場震蕩,股票套牢,便心急如焚地花5000元購買了該軟件,使用期為3個月。
不久,李某發現該軟件的實際效果與宣稱內容大相徑庭,遂向公司提出退款。公司則稱可以免費給李某展期1個月,并推薦有內幕消息的股票。隨后,李某每次都是高買低賣,不僅沒有賺到錢,反而陷入重度虧損的境地。
手法分析:證券軟件具有一定的技術和信息含量。不法分子利用軟件所謂的“高科技”特點,“有交易所數據作支撐”,以銷售軟件為幌子,實質提供薦股服務,獲取經濟利益。一是在電視、廣播、報刊、網絡等媒體廣告中進行夸大宣傳,吸引眼球;二是業務員銷售軟件,吹噓軟件的“神奇”;三是通過人工提供或調節軟件“股票池”,達到其目的;四是聲稱軟件只是工具,“要好股票,就加入公司會員,由專家指導”。投資者一旦購買了軟件,跟著冒牌“專家”炒股,往往帶來虧損。
專家提醒:薦股軟件,是以歷史交易數據為基礎,通過一定的計算方法,對股票未來價格進行預測,有其固有缺陷和使用條件。沒有“穩賺不賠”的軟件。投資者使用軟件,要保持理性的投資心態,不要被任何高額回報的口頭承諾或“準確預測買賣點”等廣告語所蠱惑。
(四)以私募基金、內幕消息為幌子非法從事證券投資咨詢活動。
案例5:投資者張某在家接到電話,對方稱自己是國內某知名私募基金公司,資金實力雄厚,有“內幕消息”,正在跟實力機構一起坐莊,愿意帶著客戶一起發財,公司網站有以往操盤“戰績”,建議張某去看看。
張某隨即上網瀏覽了該公司網站,看見網站上有大量股票研究報告和行情分析,覺得該公司很“專業”。隨后該公司以短信不斷給張某推薦股票。張某跟蹤數日,發現公司推薦“屢薦屢中”,便同意接受該公司的咨詢服務,繳納了8000元服務費。
之后,公司推薦給張某的股票卻少有上漲,多數套牢。張某損失慘重,發現上當。張某多次跟公司交涉,電話逐漸無人接聽,網站再也登錄不上了,他后悔不已。
手法分析:不法分子往往打著“私募基金”名義,聲稱有“內幕消息”和“資金支持”,有所謂的歷史業績展示和“屢薦屢中”戰績,騙取老百姓信任。實質上,這些機構往往將同一股票向不同投資者做“漲”、“跌”反向推薦。如不法分子先給1600人發短信推薦同一股票,記下薦股記錄;如第二天上漲,再給上漲的800人發短信或電話繼續推薦;第三天給剩下的400人打電話。這就像“扔飛鏢”的游戲,總會有一些人得到的薦股信息是“屢薦屢中”的,不法分子隨即對這類人群展開強大的宣傳攻勢和心理戰。還有不法分子利用少數股票交投不活躍的特點,在開盤或收盤的幾分鐘內瞬間拉抬股價,甚至達到漲停板,造成薦股準確的假象。因為該股交投不活躍,投資者根本買不到或成為不法分子的出貨對象。網站上的“專業報告”,也往往是免費收集或者盜版文章,甚至杜撰小道消息。
專家提醒:投資者在參與證券投資咨詢服務活動中,一定要提高警惕,不要盲目輕信所謂的“私募基金”和“內幕消息”。對“屢薦屢中”的電話和短信,要保持高度清醒,嚴防受騙上當。
(五)以代客理財、收益分成等名義從事非法證券投資咨詢活動。
案例6:投資者王某接到某投資公司電話,業務員稱該公司為專業證券投資機構,提供證券咨詢服務,可以向投資者推薦股票,由投資者自行操作,利潤三七分成,過往推薦業績特好。
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王某同意與該咨詢公司合作。第一只股票賺了1萬,王某按照約定給公司匯去了3000元。可是隨后推薦的幾只股票卻連續下跌,短短數日虧損達數萬元。王某想找公司的業務員討要說法,而電話卻再也打不通了。
手法分析:不法分子以“承諾收益”、“利潤分成”、“坐莊操盤”等形式吸引投資者合作炒股。不法分子往往隨意向投資者推薦幾只股票,找賺了錢的投資者進行利潤分成,一旦推薦的股票發生大幅下跌就再不露面了或等下一個人上鉤。這種由投資者自己操作的手法看似安全,實質類似“扔飛鏢”的游戲,不法分子總能碰上小比例賺錢的投資者進行收益分成,對大比例虧損的投資者卻一逃了之。一些投資者不明真相,很容易上當受騙。
專家提醒:“承諾收益”、“利潤分成”、“坐莊操盤”均屬于違法違規證券活動,不法分子往往以“釣魚”方式進行詐騙,欺詐性很強,投資者接到這樣的電話或信息,一定要特別留意,不要上當。
(六)通過假冒或仿冒合法證券經營服務機構之名從事非法證券投資咨詢活動。
案例7:投資者張某接到金某來電,稱其是國內知名的Z證券公司員工,通過交易所得知他的股票賬戶虧損,Z證券公司可以為其推薦股票,幫助賺錢。
出于對Z證券公司聲譽的信任,張某向金某提供的賬戶匯入了3個月的會員費6000元。此后,金某多次通過手機飛信和電話向張某推薦股票。
但是,張某據此操作非但沒有從其推薦的股票獲得預期的收益,反而出現了虧損。感覺不妙的張某致電Z證券公司后才知自己上當受騙。
手法分析:不法分子為實施詐騙,直接假冒知名證券公司、基金公司、證券研究所名義,或采用與這些證券經營機構近似的名稱,蒙騙不明真相的投資者。手法雖然簡單,但投資者卻屢屢中招。
專家提醒:投資者對于來電、來訪聲稱提供專業證券服務的人員,一定要提高警惕,可以向監管部門咨詢或到相關機構營業場所問詢等途徑,核實相關公司的工商執照及證券業務資質情況,核實相關人員的身份和資質,防止上當受騙。
(七)以“會員升級”、“補款退賠”、“維權收費”等名義進行多次行騙。
案例8:投資者孫某3個月前與“牛”公司簽訂了投資咨詢合同,交費5000元后成為其會員。3個月來,孫某所購買的由該公司“高老師”推薦的股票均被深度套牢。孫某非常氣憤,向公司進行投訴。電話那頭的接線員稱公司所推薦的股票都是漲停股票,對孫某虧損的情況一定會徹查清楚,給孫某一個說法。
兩天后,孫某接到自稱為“牛”公司“賈總監”的電話,稱高某違反公司規定已經被開除,為了彌補孫某的損失,公司可以8000元的優惠價格將孫某升級為38868元的高級會員,由其親自指導炒股,保證孫某能獲取50%以上的收益。
為了挽回之前的損失,孫某又給該公司匯去了8000元,原本以為可以挽回虧損,可是“賈總監”卻一直沒有給他推薦任何股票。孫某要求跟“賈總監”見面,可從此電話就沒人接聽了。孫某這才明白過來,原來自己被一騙再騙,掉進不法機構和不法分子精心設計的陷阱了。
手法分析:不法分子推薦股票造成投資者虧損后,為騙取更多錢財,也防止投資者向其討個說法,使用緩兵之計,往往聲稱投資者虧損是其加入的會員級別不夠,蠱惑投資者參加更高級別的會員組,繳納更多的“會員費”,造成投資者投資虧損越來越大。有的不法分子甚至假冒證監會、交易所名義,以彌補投資者虧損為名,要求投資者補交一定費用后給予升級服務或退會,實施新一輪的詐騙活動。
專家提醒:騙子經常偽裝身份,不敢直接面對投資者。投資者接受證券投資咨詢服務,比較好的辦法是就近找熟悉的證券公司營業場所或有資格的證券投資咨詢機構進行咨詢。對不敢面對面交流的電話、短信、以及媒體上的“老師”、“專家”、名人要提高警惕。一旦發覺上當受騙,應立即向公安機關報案或向證券監管部門舉報。
(八)以代客操盤的名義騙取投資者錢財。
案例9:投資者劉某接到一個電話,對方自稱是廣州某投資公司,詢問劉某的炒股情況,劉某說自己不會炒股,對方便勸劉某把錢交給他們公司代為操作,保證每月利潤在50%以上,獲利后三七分成,不獲利不收錢。劉某有點心動,于是拿出5000元匯到指定賬戶。
沒過幾天,劉某就收到該公司傳真過來的對賬單,說劉某的5000元已經賺了2000元,并稱如果劉某匯的錢多一些的話,賺的利潤會更高。欣喜之下,劉某又匯了3萬元。沒過幾天,劉某又收到一份對賬單,顯示劉某賬上已有6萬元。該機構定期給劉某傳真對賬單,獲利最高的時候,劉某賬上股票市值已有20多萬元。
劉某心想股市有風險,已經賺夠了,不如兌現,于是要求該機構將股票賣出后將現金退回給他。但該機構每次都以各種理由推脫,后來干脆不接劉某的電話。隨后劉某向公安機關報案,才發現這家機構根本不具備證券經營相關資質,其提供給劉某的對賬單也是偽造的,不法分子的行為已構成詐騙。
手法分析:非法機構或個人,往往聲稱自己是專業投資機構,擁有龐大專業隊伍,具有豐富的操盤經驗和優良的代客理財業績;接著以全權委托、利潤分成等方式,誘騙投資者,特別是炒股虧錢的投資者匯款合作;再發出虛假的業績對賬單,宣稱已幫投資者賺了錢,蠱惑投資者多匯錢參與代客操作;等投資者匯錢很多、需要提款或知道上當時,這些不法分子卻馬上藏了起來,投資者叫苦不迭。
專家提醒:投資者接受證券服務應選擇取得中國證監會頒發證券經營許可證的合法機構,要提高自我保護能力和防范非法證券活動風險意識,克服急于獲利或暴富心理,自覺抵制不當利益的誘惑,不輕信無資格的所謂專業投資公司,防止掉進不法分子的“代客操盤”陷井。
(九)以約定盈利分成的方式從事代客操盤。
案例10:投資者吳某接到深圳某投資管理公司的電話,稱公司是專門從事股票研究的機構,現在推出一種新的理財產品,無需繳納會員費,只需將自己的證券賬戶號碼及交易密碼告訴業務員,由公司組織專家團隊為其操作,公司保證客戶資金安全,且保證客戶至少不會“賠本”。隨后該公司主動給吳某發來合同樣本。
吳某想,反正我也沒交服務費,銀行密碼又在自己手中,資金也很安全,“天上掉下了個餡餅”,于是他決定試一下。經過反復權衡,吳某隨后與該公司簽訂了合同,將證券賬戶號碼和交易密碼告知對方。但隨后吳某的股票賬戶并沒有像公司先前宣稱的那樣迅速升值,而是在短短數日內大幅縮水,虧損嚴重。
手法分析:不法機構以“無需繳納會員費”為投資者心理突破口,以賬戶、資金均在投資者自己手中打消投資者顧慮,拋出對客戶承諾投資收益或無投資損失的誘餌,誘使客戶交出賬戶操作權,同意其直接代替客戶操作。實質上,騙子很可能對多個上當投資者的賬戶與自己的賬戶進行反向操作,使自己獲利,投資者虧損。
專家提醒:投資者要精心保護好自己的身份信息、賬戶號碼和交易密碼,不要輕易泄露給不法分子,不要給非法證券活動以可乘之機。
關于非法證券活動受害人的救濟途徑,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關于整治非法證券活動有關問題的通知》有關規定,如果非法證券活動構成犯罪,被害人應當通過公安、司法機關刑事追贓程序追償;如果非法證券活動僅是一般違法行為而沒有構成犯罪,當事人符合民事訴訟法規定的起訴條件的,可以通過民事訴訟程序請求賠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