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您的位置:首頁--投資者教育--其他

期貨市場百多年歷程

來源:網絡公開信息    時間:2008-05-08    瀏覽:3300次

期貨市場百多年歷程
 

   期貨市場百多年歷程:從82個芝加哥商人小合作到全球定價中心

  5月28日,由上海期貨交易所創建的期貨博物館揭幕儀式在上海期貨大廈舉行。中國證監會主席尚福林,全國人大常委、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周正慶,上海市常務副市長馮國勤共同為博物館揭幕。

  期貨博物館采用文字、圖片和實物的形式,展現了期貨市場的發展歷程,該館還收集了民國初年中國出現期貨市場雛形到現在以來的多件期貨史料。

  19世紀中葉,伴隨著席卷全球的工業革命浪潮和大規模農業生產的實現,商品經濟的發展催生著商品交易形式的不斷進化,一種具備價格發現和規避風險功能的交易形式——期貨交易應運而生。經過一百多年的實踐,當今的期貨市場和期貨交易準則逐步得到完善。

  美國是期貨市場的發源地

  現代意義上的期貨交易產生于19世紀中期的美國芝加哥,最初的交易對象是谷物等農產品。

  1848年,芝加哥的82個商人發起組建了芝加哥交易所(CBOT),目的就是為了改進儲運條件、為其會員提供價格信息服務、促成買賣雙方成交。

  最初的交易方式是商人們在大街上討價還價,沒有固定場所,也沒有組織形式。

  1851年引進遠期合同;1865年推出標準化合約,實行保證金制;1882年允許以對沖方式免除履約責任;1883年成立結算協會,對沖機制基本形成;1925年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結算公司(BOTCC)成立,現代意義上的期貨結算機構由此初具雛形。

  期貨交易起源于商品市場,交易品種逐步從農產品領域擴大到金屬、能源等領域。商品期貨的長足發展促進了期貨市場范圍的擴大,交易品種也由最初的商品期貨擴展到金融期貨。

  1972年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推出英鎊、德國馬克、法國法郎、瑞士法郎 、加拿大元、日元等外匯期貨;1975、1977年,CBOT先后推出抵押債券、長期國債期貨;1982年堪薩斯期貨交易所(KCBT)推出價值線綜合平均指數的股票指數期貨合約,金融期貨由此逐步形成匯率、利率、指數等三大系列;1982年,CBOT推出期權交易,為商品期貨和金融期貨交易開辟了新的領域。

  期貨交易特有的經濟功能逐漸得到了廣泛認可,期貨交易所在世界許多國家相繼開設。目前,期貨市場已成為現代市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覆蓋全球絕大數國家和地區,交易量已達到非常龐大的規模。

  期貨交易兼有商品交換和金融活動雙重屬性,期貨市場的基本經濟功能是發現價格和規避風險。發達國家大量跨國企業利用期貨市場規避經營風險。

  舊中國的期貨市場

  中國期貨市場雛形出現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即美國期貨交易歷經近半個世紀的發展之后。

  最初起始于外國商人或國內行業設立的“公所”、“工會”。如由歐美商人成立的上海股份公所、由證券業成立的上海股票商業公會等。至1921年10月,在上海設立的俊⒙欏⒎埕鎩⒃恿浮⒀嘆啤⑽褰鸕仁幀V螅嚎凇⑻旖頡⒐酢⒛暇⑺罩蕁⒛ǖ鵲匾簿合嘈Х驢韙髦紙灰姿?

  舊中國期貨市場經過短暫的畸形繁榮后,很快走向衰敗,至1936年,維持經營的只有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上海金業交易所、等15家交易所。

  解放后,這些交易所被逐步關閉。

 新中國期貨市場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伴隨著改革開放的大潮,新中國期貨市場踏上了全新的航程。

  期貨市場的探索起步

  1988年,中國期貨市場被批準“同意試點”,自此,中國期貨市場建設進入了醞釀期。

  90年代初,鄭州糧食批發市場、深圳有色金屬交易所、上海金屬交易所等先后開業;1992年,廣東萬通期貨經紀公司、中國國際期貨經紀公司等開業。至1993年下半年,全國各類期貨交易所多達50余家,期貨經紀機構多達近千家。

  全國期貨市場的兩次整頓

  1993年11月,國務院提出發展期貨市場必須“規范起步,加強立法,一切經過試驗和嚴格控制”,由此開始了期貨市場第一次治理整頓:先后審批15家交易所為試點,先后關停10多個交易品種,重新審批注冊的期貨經紀公司減為300家等。

  1998年,按照“繼續試點,加強監管,依法規范,防范風險”的原則,對現有14家期貨交易所進行整頓和撤并,只在上海、鄭州、大連保留3家期貨交易所。

  同時,交易品種取消了23個,壓縮到12個,并提高部分品種的交易保證金。

  期貨市場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1999年以來期貨市場逐步走出低谷,開創新局面;特別是2004年2月,國務發布了《關于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當年推出燃料油、棉花、玉米等期貨交易。

  2006年3月,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積極穩妥地發展債券市場和期貨市場”,中國期貨業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和時期。

    “國儲銅”事件回放

  事情的最初起因源于一則海外報道,該報道稱,中國交易員劉其兵(音譯)可能在2005年的八九月份代表國儲局在LME(倫敦金屬交易所)建立了巨額期銅空頭頭寸,規模約在10萬到20萬噸之間。因為劉其兵已經失蹤,因此市場猜測國儲局不得不代其回補上述期銅空頭頭寸。

  于是,國際基金抓住這一題材和機會進行投機炒作。隨著多方的擠壓,LME銅價連續創出歷史新高。在2005年11月18日,突破4200美元/噸后,最高曾攀升至4474美元/噸。

  隨著銅價的上漲,劉其兵的倉位出現巨額虧損。如果國儲局真的被迫代其平倉,必然承受上億美元的巨額損失。

  對于市場傳言,國儲局曾給予高調回應:劉其兵與國儲局沒有隸屬關系,劉其兵建立的期銅空頭頭寸不代表國儲局,是個人行為等。

  同時,LME官員也表示,中國國儲局并非其會員。

  之后,國儲局分別于2005年11月16日、23日、30日和12月7日,公開拋售儲備銅。對于拋銅行為,國儲局的公開解釋是緩解需求緊張、配合國家對銅行業的宏觀調控。

  但國際市場對于國儲局的拋銅行為理解是,國儲局在LME確有大量空投頭寸被套,于是更是借機推高期銅價格。

  直到2005年底交割日期到來后,國儲局被外界認為以失敗而告終。

  近年來國家儲備局的幾次行動:

  2006年1月,面對不斷上漲的糖價,國儲局拍賣數十萬噸國儲糖;

  2005年11月,當銅價上漲到每噸3500元左右時,國儲局多次向市場拋售國儲銅。但進入2006年后,銅的價格進一步上漲,甚至是每天每噸以2000元的價格暴漲,國儲局沒有再向市場拍賣國儲銅;

  2003年上半年,當橡膠價格每噸上漲到13000~14000元,國儲局分批拍賣庫存橡膠以平抑物價。2005年秋季之后,橡膠因為短缺而價格大漲,最高價格漲到每噸23000元左右,部分企業的供給中斷;

  2003年上半年,當時市場價格大豆每噸2500元左右,國儲局拋出近百萬噸大豆,國內市場價格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與國際價格走勢不一致,此時國際價格在逐步上升,國內價格沒有跟隨國際價格上漲。但從當年8月份開始大豆價格直線上升,到2004年上半年,大豆最高漲到了每噸4300元左右。

<< 返回

監控中心 | 人才招聘 | 法律申明 | 網站地圖 | 聯系我們
Copyright©2013-2014  鑫鼎盛期貨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公司地址:福州市臺江區曙光支路128號福州農商銀行總部大樓地上15層01、02半單元  客服電話:0591-38113228  傳 真:0591-38113200
交易報單電話:0591-38113219     0591-38113225

本網站支持IPv6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