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資者教育
場外期權與權證的關系
來源:網絡公開信息 時間:2008-05-08 瀏覽:3611次
場外期權與權證的關系
<< 返回
香港權證市場近年來高速發展,投資者對權證產品的需求也與日俱增,投資者在權證知識方面也有很大進步,買賣權證時所關注的已不再單是正股的走勢,同時也明白到引伸波幅的變化對權證價格也會構成影響。不過對于一般散戶投資者而言,權證引伸波幅的變化始終是較難掌握的一環,原因是影響權證引伸波幅的場外期權市場是中小投資者很少機會可以接觸得到的。那么,究竟什么是場外期權呢?
場外期權的定義
所謂場外期權,是指一些在交易所以外交易的期權合約,其性質基本上與交易所內進行的期權交易無異。兩者不同之處主要在于場外期權合約的條款沒有任何限制或規范,例如行使價及到期日,均可由交易雙方自由厘訂,而交易所內的期權合約則是以標準化的條款來交易。
場外期權市場的參與者可以因各自獨特的需要,度身訂做一份期權合約和擬定價格,然后通過場外期權經紀或自己直接找尋交易對手。交易所轄下的期權活動,均是通過交易所進行交易、清算,而且有嚴格的監管及規范,所以交易所能夠有效地掌握有關信息并向市場發放,例如成交價、成交量、未平倉合約數量等數據。投資者均可在港交所的網頁內找到這些信息。
至于場外期權,基本上可以說是單對單的交易,當中所涉及的只有買方、賣方及經紀共三個參與者,或僅是買賣雙方,并沒有一個中央交易平臺。故此,場外期權市場的透明度較低,只有積極參與當中活動的行內人(例如投資很行及機構投資者)才能較清楚市場行情,一般散戶投資者難以得知場外期權的交易情況,比如期權的成交價以及引伸波幅水平等。
利用場外期權對沖權證
要明白場外期權與權證市場的相互關系,就要要先了解權證發行人的經營模式。發行人在權證市場內的主要角色是流通量提供者,當市場有需求,發行人便會向市場售出權證。然而,發行人對后市的看法是沒有方向性的,當沽出權證后,發行人需要跟隨正股價格的升跌為權證進行對沖。發行人可以借著買賣相關正股將正股的方向性風險化解,也可買入場外期權將沽出權證的風險轉移至其它期權參與者身上。
通過不斷的對沖,發行人不單能作好風險管理,更可從中賺取利潤,這部份也是發行人的主要收入來源。舉例說明,發行人以15%的引伸波幅向市場沽出權證,同時在場外以13%買入期權,便可從中賺取了2個波幅點的引伸波幅差價。
場外期權對權證引伸波幅影響
從上述例子可見,場外期權價格或引伸波幅的高低,將直接影響著發行人的營運成本。在一般情況下,權證的引伸波幅是不會低過場外期權的引伸波幅。如果場外期權引伸波幅上升,發行人便需要以較高的引伸波幅售出權證才有利可圖;另一方面,發行人也愿意以較高的引伸購回權證,因持有用作對沖的場外期權引伸同樣也會上升,當中差價所帶來的利潤由始至終根本沒有受到影響。
反之,場外期權引伸如果下跌,在市場競爭的驅使下,發行人也會將權證的引伸下調,以較低的價格出售。故此,發行人在為權證進行對沖時,會把場外期權引伸波幅的變化,反映到權證的引伸波幅之上,場外期權市場與權證市場兩者因而也有著密切關系。
本周權證平均每日成交額較上周下跌了10.3億港元,達53.8億港元;而本周大市平均每日成交額則較前周上升了36.3億港元,至324.2億港元。本周權證占大市成交比重較上周下跌至為16.59%(下跌5.68%),當中,認購證占權證成交的75%,而認沽證則占25%。
場外期權的定義
所謂場外期權,是指一些在交易所以外交易的期權合約,其性質基本上與交易所內進行的期權交易無異。兩者不同之處主要在于場外期權合約的條款沒有任何限制或規范,例如行使價及到期日,均可由交易雙方自由厘訂,而交易所內的期權合約則是以標準化的條款來交易。
場外期權市場的參與者可以因各自獨特的需要,度身訂做一份期權合約和擬定價格,然后通過場外期權經紀或自己直接找尋交易對手。交易所轄下的期權活動,均是通過交易所進行交易、清算,而且有嚴格的監管及規范,所以交易所能夠有效地掌握有關信息并向市場發放,例如成交價、成交量、未平倉合約數量等數據。投資者均可在港交所的網頁內找到這些信息。
至于場外期權,基本上可以說是單對單的交易,當中所涉及的只有買方、賣方及經紀共三個參與者,或僅是買賣雙方,并沒有一個中央交易平臺。故此,場外期權市場的透明度較低,只有積極參與當中活動的行內人(例如投資很行及機構投資者)才能較清楚市場行情,一般散戶投資者難以得知場外期權的交易情況,比如期權的成交價以及引伸波幅水平等。
利用場外期權對沖權證
要明白場外期權與權證市場的相互關系,就要要先了解權證發行人的經營模式。發行人在權證市場內的主要角色是流通量提供者,當市場有需求,發行人便會向市場售出權證。然而,發行人對后市的看法是沒有方向性的,當沽出權證后,發行人需要跟隨正股價格的升跌為權證進行對沖。發行人可以借著買賣相關正股將正股的方向性風險化解,也可買入場外期權將沽出權證的風險轉移至其它期權參與者身上。
通過不斷的對沖,發行人不單能作好風險管理,更可從中賺取利潤,這部份也是發行人的主要收入來源。舉例說明,發行人以15%的引伸波幅向市場沽出權證,同時在場外以13%買入期權,便可從中賺取了2個波幅點的引伸波幅差價。
場外期權對權證引伸波幅影響
從上述例子可見,場外期權價格或引伸波幅的高低,將直接影響著發行人的營運成本。在一般情況下,權證的引伸波幅是不會低過場外期權的引伸波幅。如果場外期權引伸波幅上升,發行人便需要以較高的引伸波幅售出權證才有利可圖;另一方面,發行人也愿意以較高的引伸購回權證,因持有用作對沖的場外期權引伸同樣也會上升,當中差價所帶來的利潤由始至終根本沒有受到影響。
反之,場外期權引伸如果下跌,在市場競爭的驅使下,發行人也會將權證的引伸下調,以較低的價格出售。故此,發行人在為權證進行對沖時,會把場外期權引伸波幅的變化,反映到權證的引伸波幅之上,場外期權市場與權證市場兩者因而也有著密切關系。
本周權證平均每日成交額較上周下跌了10.3億港元,達53.8億港元;而本周大市平均每日成交額則較前周上升了36.3億港元,至324.2億港元。本周權證占大市成交比重較上周下跌至為16.59%(下跌5.68%),當中,認購證占權證成交的75%,而認沽證則占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