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資者教育
期貨異常交易案例介紹
來源:互聯網資訊 時間:2024-11-04 瀏覽:1269次
期貨異常交易案例介紹
在期貨市場中,異常交易行為不僅擾亂市場秩序,還可能對投資者造成重大損失。以下是幾個典型的期貨異常交易案例,通過這些案例,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異常交易的影響和監管的重要性。
1. 自成交違規案例
**案例一**:鄭商所披露的一個自成交違規案例中,客戶A在2015年11月至12月間的三個交易日內,在某品種期貨合約上自成交各1手,造成該品種期貨合約價格較上一筆市場正常成交價累計大幅下跌。鄭商所認定客戶A構成利用自成交手段擾亂市場秩序的違規行為,最終給予客戶A暫停全部品種開倉交易1個月的紀律處分,并將其紀律處分結果記入了中國資本市場誠信信息數據庫。
**案例二**:2016年3月的兩個交易日內,客戶B在某品種期貨合約連續4次實施自成交行為,共計4筆8手。客戶B的自成交行為造成上述合約價格較上一筆市場正常成交價大幅下跌。鄭商所給予客戶B暫停全部品種開倉交易2個月并沒收其違規所得的紀律處分,并將其紀律處分結果記入了中國資本市場誠信信息數據庫。
2. 資金對敲案例
**案例三**:鄭商所披露的一起對敲案件中,客戶甲和客戶乙在某不活躍的期貨合約月份上互為交易對手,密切配合交易多次。客戶乙賬戶呈現高買低賣的非理性交易特征,且虧損金額與客戶甲賬戶盈利金額完全一致。經調查,客戶乙因受到高額利潤的誘騙,將自己名下的期貨交易賬戶和密碼透露給一名網友,結果當天賬戶就進行了高買低賣的非理性操作,賬戶中款項幾乎全部損失。
3. 程序化交易違規案例
**案例四**:伊世頓案是一個典型的程序化交易違規案例。伊世頓公司伙同被告人金文獻等人研發了RM交易系統,并進行了技術偽裝,還鋪設了專門用于股指期貨交易的網絡。其間,金文獻指使下屬員工將RM交易系統安裝至華鑫期貨機房服務器內并與伊世頓賬戶組相關聯。伊世頓公司的上述行為違反了相關法規,擅自使用未經檢測的RM交易系統,繞過華鑫期貨的資金和持倉驗證,減少了相對于其他合規投資者必須耗費的驗證時間,降低了自身整體交易時間延遲,從而非法取得其他合規投資者無法取得的額外交易速度優勢。
4. 異常交易處置案例
**案例五**:2013年8月16日,光大證券在進行ETF申購套利交易時,因程序錯誤,它所運用的策略交易系統以234億元巨量申購180ETF成分股票,成交額達72.7億元。由此引起滬深300等股票指數、單只股票以及大量權重股的大幅波動。這一事件是我國資本市場建立以來首次發生的一起因交易軟件缺陷所引起的異常交易事件,對股票、債券、期貨等市場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這就是著名的“816事件”。
通過這些案例,我們可以看到期貨異常交易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以及監管機構在維護市場秩序和保護投資者權益方面所采取的措施。這些案例也提醒所有市場參與者,必須遵守市場規則,任何違反規則的行為都將受到相應的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