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民撂荒嚴重 長江中游油菜產業面臨邊緣化
來源:鑫鼎盛期貨 時間:2017-04-21 瀏覽:3912次
帶著一系列問題,4月上中旬,期貨日報記者與江蘇省部分糧油貿易商、美爾雅期貨農產品分析師等一起對我國長江流域油菜主產區農業生產情況,尤其是油菜產業市場狀況進行了實地調研。
撂荒現象多見
四月天,幾場春雨過后,鶯飛草長的景色很是喜人。不過,在湖北、湖南、河南南部等地實地調研下來,期貨日報記者總是覺得今年的景色與往年相比似乎缺少了一些什么——青綠色的油菜莢不常見了,忙忙碌碌的水牛也找不到了。
“今年南方地區農民撂荒現象比較突出。據我近一個月時間在各地的觀察,湖北、河南信陽地區、安徽、江蘇等地被撂荒的田地隨處可見,部分地區甚至出現了連片的現象。”與記者同行的糧油貿易商強盛說,蘇南有20%、蘇中有10%,湖北、安徽與河南信陽部分地區有30%的田地現在長滿了荒草。
“看到了嗎,去年秋收后的稻茬還整齊地‘長’在田地里,這里的農民現在可能每年只種一季水稻了。”美爾雅期貨農產品部經理劉磊感嘆,往年的這個時候,湖北各地基本上沒有“白地”,田地里不是青綠飽滿的油菜莢,就是齊刷刷的麥穗,還有已經被農民翻整過的肥沃的“春地”正等待種植棉花(15975, -5.00, -0.03%)、春玉米(1624, 2.00, 0.12%)等農作物。此外,被整理一新的魚塘也很常見。
記者在實地調研中了解到,南方地區農民大量撂荒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種植農作物收益低,同時在去年秋冬季播種期間,部分地區還出現了不利天氣。
“被撂荒的田地大多集中在湖泊較多的地區,以及丘陵淺山地區。”強盛分析道,一般情況下,這些地區交通不便,加上地塊小、地勢起伏大不利于機械操作,特別是投入大產出少,使得很多農民干脆放棄不種了。
在湖北省一家農場記者了解到,近年來,由于多種農產品價格下滑,農民種植農作物的收入不斷降低,很多農民感到搞農業沒有奔頭,不劃算,甚至一些往年在農產品市場較為知名的農業專業合作社也由于收不抵支倒閉或被重組。
據記者了解,由于人工成本、農資價格、機械費用等不斷增加,以及小麥、稻谷、油菜籽(0, -4988.00, -100.00%)收購價持續低迷,加上產量不穩定,近年來南方部分地區農民種植農作物基本上是賠錢的,一個農民種植10畝農作物辛苦勞作一年的收益,不如外出打工半年的收入多。在這種市場狀況下,農民種植農作物的積極性較低,部分農民能不種地就盡量不種。
“湖北、河南信陽、安徽農民撂荒很多,主要是去年播種期間這些地區出現了持續的陰雨天氣,農民無法下田耕作。由于錯過了農時,加上很多農民急于外出打工,連小麥這種省時、省力的農作物也不種了。”近日正在南方地區考察小麥長勢的河南面粉生產商韓輝認為,隨處可見的撂荒將影響今年我國油菜、小麥、棉花等農產品的產量,部分農產品未來實際的收獲面積與產量不及預期的可能性較大。如果在今年小麥、油菜關鍵生長期與收獲季節,南方地區農作物病蟲害多發或陰雨連綿,那么小麥、油菜的質量還會受到較大影響。
農民撂荒現象如果是小范圍或短期,不會對我國糧油安全造成太大影響,也不會對農產品價格形成沖擊,但如果這種現象是在較大范圍出現并持續數年,那就應該引起國家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強盛告訴記者,雖然當前我國糧油庫存高企,但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進口農產品過多所引起的。與此同時,我國大部分農民與城鎮居民沒有儲糧的習慣,甚至一些糧油貿易商、加工商與食品生產商等為了規避價格下滑風險,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過多地采用了隨購隨銷的策略,原料庫存、成品庫存等比較少,因此,實際上我國人均國產糧油數量并不多,遠沒有達到令人十分“放心”的程度。
小麥把油菜“擠”到了村邊地頭
今年春季南方大部分地區雨水較多,十分有利于農作物的生長。目前,長江流域正值油菜結莢、小麥揚花抽穗、棉花與早稻整地育苗時期。期貨日報記者在湖北、河南南部等地調研發現,當地農作物長勢十分好,如油菜植株不但長得高,而且分枝較多,飽滿的油菜莢把整個植株都壓彎了,油菜單產肯定差不了。
但是,今年南方地區油菜總產量肯定不會高。為什么呢?記者發現以上地區的大田里大部分種植的是小麥,而往年田地里的“主角”油菜被種植在村邊地頭,以及小塊水田、山坡地、池塘邊埂上,種植面積下降幅度很大。
湖北省洪湖市糧油收購商劉大爽說,近年來農民種植油菜的收入較低,特別是去年新產油菜籽上市后,價格一路下滑,很多農民著了慌,新產油菜籽上市后幾乎是一次性全部售出,雖然后來油菜籽收購價出現了較大漲幅,但其手中已沒有貨,農民吃虧較大,因此今年很多農民減少了油菜種植面積。
目前,在湖北、湖南、安徽、江蘇等南方地區,農作物種植品種趨于單一化,傳統的種植品種出現了較大范圍的調整,如湖北很多地區原來主要種植油菜、水稻、棉花的農民現在紛紛改種小麥。
湖北天門市立恒農產品產銷專業合作社總經理張明新告訴記者,自2015年開始,湖北各地農民種植小麥的積極明顯高了起來,各地小麥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現在當地農民主要種植三種農作物,秋冬季種小麥,夏季種玉米或大豆,大片種植油菜、棉花的農民很少,部分農民連水稻也不種了,哪種莊稼種著省事農民就種哪種。”
記者在實地調研中發現,當地農民種植小麥的收入并不高。由于小麥產量低、質量差,農民種植小麥的收入還不如種油菜與棉花。“但是,即便種植小麥收入低,但農民還是喜歡改種小麥,主要是因為種植小麥投入小、用工少,且便于機械化操作。”劉磊說,種油菜與棉花均屬于投入大、用工多的農活,現在農村青壯年勞力絕大部分都外出打工了,留守人員根本“種不起”油菜與棉花。
不少油廠倒閉或改行
目前,在長江流域及其周邊地區,由于生產原料缺乏,當地以壓榨國產油菜籽為主的油廠紛紛倒閉或轉行,這使得當地市場油脂供應對外依賴度不斷提升。
近年來,記者對湖北等地油脂企業生存環境進行了持續跟蹤調研,從市場變化情況來看,長江流域及其周邊地區油脂企業的生存環境一年比一年差,往年僅是中小型油脂企業關門倒閉,而當前連大型油脂企業也紛紛倒閉或改行,很多在國內油脂市場知名度較高的企業不是倒閉被注銷,就是破產被重組,整個油脂產業鏈是一個七零八落的爛攤子。
在湖北省一家油脂企業記者看到,原料車間空空蕩蕩成了麻雀的天下,油菜籽壓榨生產線落滿了灰塵。該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由于當地油菜與棉花種植面積下降太快,原料供應不足,很多油脂企業還沒有完成經營轉型就被迫關門了。
據記者了解,長江流域及其周邊地區很多油脂企業,特別是民營油脂企業生存困難,一是沒有生產原料,二是業務轉型難,三是資金十分缺乏,很多油脂企業的廠房、土地、機器設備等已抵押給金融機構,企業基本上是一個空殼。
記者觀察到,當前長江流域及其周邊地區部分能夠生存下來的油脂企業主要有兩類:第一類是靠加工進口大豆為主的大型油脂企業;第二類是主要靠做貿易來增加收入的油脂企業,經營品種主要為小麥、玉米、大豆、進口高粱與玉米酒糟粕、大麥等。
由于內地油廠大量倒閉,這為進口油脂與進口豆粕、菜粕(2423, -10.00, -0.41%)等進入內地市場提供了機會。當前沿海地區以進口油菜籽、進口大豆為原料生產油脂與粕類的企業紛紛加大了在內地市場的產品銷售力度,油脂與粕類進口貿易商也紛紛在內地設立了銷售機構,國內油脂與粕類市場供需格局、貨物流向等均出現了較大變化。
菜粕緊俏的“背景”較深
目前,長江流域及其周邊地區已進入水產養殖旺季,當地市場對菜粕的需求較為強勁,菜粕價格走勢偏強。“今年南方地區水產養殖面積增長較為明顯,菜粕市場需求較好。”劉磊分析,2014年與2015年水產品價格低迷,很多養殖戶虧了錢;2016年南方地區多洪澇災害,水產品產量下降,令水產品價格不斷走高,水產養殖收益較好。今年開春后,南方地區很多養殖戶擴大了池塘面積,而隨著養殖旺季的來臨,菜粕也開始緊俏起來。
據記者調查,當前長江流域及其周邊地區國產菜粕的供應基本是斷檔的。
原因有很多,主要有兩點:一是國產油菜籽逐年減少,從根本上限制了國產菜粕的供應量。二是當地以壓榨國產油菜籽為主的大中型油廠倒閉后,國產油菜籽主要流向了小機榨作坊,而小機榨作坊生產出來的菜粕又不太適合做水產飼料原料。此外,湖北糧油經營商宋池飛認為,菜粕替代品的減少和成本增加也是造成菜粕緊俏的原因。
目前,國內有關機構加強了對進口玉米酒糟粕的管理,這一方面使得進口玉米酒糟粕數量下降,另一方面造成玉米酒糟粕成本上升。近年來,在南方水產養殖集中地區,玉米酒糟粕替代菜粕被大量用作飼料原料,但自去年下半年以來,由于進口玉米酒糟粕數量持續下滑和成本較高,其替代菜粕的數量有限,很多地區的養殖戶與飼料生產企業增加了菜粕的使用量。
“長江流域的農民基本上不再種棉花了,這使得當地棉粕的產量驟然減少,而在以往,棉粕可以大量替代菜粕用作水產飼料原料。”宋池飛說,造成菜粕市場出現貨緊價揚態勢的“背景”較深,分析菜粕價格走勢要把握全面。
從記者掌握的情況分析,當前長江流域油菜主產區及周邊地區出現的一些新情況值得重視,市場也應給予較大程度的關注。
綜合來看,長江流域油菜主產區包括周邊地區農民撂荒嚴重,同時農作物種植品種趨于單一化,品種調整大、范圍廣。更重要的是,由于農民種植的農作物品種調整,當地以壓榨油菜籽為主的油廠紛紛倒閉或轉行,當地市場油脂需求對外依賴度提升。此外,隨著水產養殖旺季的來臨,菜粕市場貨緊價揚的態勢表現明顯。
<< 返回
撂荒現象多見
四月天,幾場春雨過后,鶯飛草長的景色很是喜人。不過,在湖北、湖南、河南南部等地實地調研下來,期貨日報記者總是覺得今年的景色與往年相比似乎缺少了一些什么——青綠色的油菜莢不常見了,忙忙碌碌的水牛也找不到了。
“今年南方地區農民撂荒現象比較突出。據我近一個月時間在各地的觀察,湖北、河南信陽地區、安徽、江蘇等地被撂荒的田地隨處可見,部分地區甚至出現了連片的現象。”與記者同行的糧油貿易商強盛說,蘇南有20%、蘇中有10%,湖北、安徽與河南信陽部分地區有30%的田地現在長滿了荒草。
“看到了嗎,去年秋收后的稻茬還整齊地‘長’在田地里,這里的農民現在可能每年只種一季水稻了。”美爾雅期貨農產品部經理劉磊感嘆,往年的這個時候,湖北各地基本上沒有“白地”,田地里不是青綠飽滿的油菜莢,就是齊刷刷的麥穗,還有已經被農民翻整過的肥沃的“春地”正等待種植棉花(15975, -5.00, -0.03%)、春玉米(1624, 2.00, 0.12%)等農作物。此外,被整理一新的魚塘也很常見。
記者在實地調研中了解到,南方地區農民大量撂荒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種植農作物收益低,同時在去年秋冬季播種期間,部分地區還出現了不利天氣。
“被撂荒的田地大多集中在湖泊較多的地區,以及丘陵淺山地區。”強盛分析道,一般情況下,這些地區交通不便,加上地塊小、地勢起伏大不利于機械操作,特別是投入大產出少,使得很多農民干脆放棄不種了。
在湖北省一家農場記者了解到,近年來,由于多種農產品價格下滑,農民種植農作物的收入不斷降低,很多農民感到搞農業沒有奔頭,不劃算,甚至一些往年在農產品市場較為知名的農業專業合作社也由于收不抵支倒閉或被重組。
據記者了解,由于人工成本、農資價格、機械費用等不斷增加,以及小麥、稻谷、油菜籽(0, -4988.00, -100.00%)收購價持續低迷,加上產量不穩定,近年來南方部分地區農民種植農作物基本上是賠錢的,一個農民種植10畝農作物辛苦勞作一年的收益,不如外出打工半年的收入多。在這種市場狀況下,農民種植農作物的積極性較低,部分農民能不種地就盡量不種。
“湖北、河南信陽、安徽農民撂荒很多,主要是去年播種期間這些地區出現了持續的陰雨天氣,農民無法下田耕作。由于錯過了農時,加上很多農民急于外出打工,連小麥這種省時、省力的農作物也不種了。”近日正在南方地區考察小麥長勢的河南面粉生產商韓輝認為,隨處可見的撂荒將影響今年我國油菜、小麥、棉花等農產品的產量,部分農產品未來實際的收獲面積與產量不及預期的可能性較大。如果在今年小麥、油菜關鍵生長期與收獲季節,南方地區農作物病蟲害多發或陰雨連綿,那么小麥、油菜的質量還會受到較大影響。
農民撂荒現象如果是小范圍或短期,不會對我國糧油安全造成太大影響,也不會對農產品價格形成沖擊,但如果這種現象是在較大范圍出現并持續數年,那就應該引起國家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強盛告訴記者,雖然當前我國糧油庫存高企,但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進口農產品過多所引起的。與此同時,我國大部分農民與城鎮居民沒有儲糧的習慣,甚至一些糧油貿易商、加工商與食品生產商等為了規避價格下滑風險,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過多地采用了隨購隨銷的策略,原料庫存、成品庫存等比較少,因此,實際上我國人均國產糧油數量并不多,遠沒有達到令人十分“放心”的程度。
小麥把油菜“擠”到了村邊地頭
今年春季南方大部分地區雨水較多,十分有利于農作物的生長。目前,長江流域正值油菜結莢、小麥揚花抽穗、棉花與早稻整地育苗時期。期貨日報記者在湖北、河南南部等地調研發現,當地農作物長勢十分好,如油菜植株不但長得高,而且分枝較多,飽滿的油菜莢把整個植株都壓彎了,油菜單產肯定差不了。
但是,今年南方地區油菜總產量肯定不會高。為什么呢?記者發現以上地區的大田里大部分種植的是小麥,而往年田地里的“主角”油菜被種植在村邊地頭,以及小塊水田、山坡地、池塘邊埂上,種植面積下降幅度很大。
湖北省洪湖市糧油收購商劉大爽說,近年來農民種植油菜的收入較低,特別是去年新產油菜籽上市后,價格一路下滑,很多農民著了慌,新產油菜籽上市后幾乎是一次性全部售出,雖然后來油菜籽收購價出現了較大漲幅,但其手中已沒有貨,農民吃虧較大,因此今年很多農民減少了油菜種植面積。
目前,在湖北、湖南、安徽、江蘇等南方地區,農作物種植品種趨于單一化,傳統的種植品種出現了較大范圍的調整,如湖北很多地區原來主要種植油菜、水稻、棉花的農民現在紛紛改種小麥。
湖北天門市立恒農產品產銷專業合作社總經理張明新告訴記者,自2015年開始,湖北各地農民種植小麥的積極明顯高了起來,各地小麥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現在當地農民主要種植三種農作物,秋冬季種小麥,夏季種玉米或大豆,大片種植油菜、棉花的農民很少,部分農民連水稻也不種了,哪種莊稼種著省事農民就種哪種。”
記者在實地調研中發現,當地農民種植小麥的收入并不高。由于小麥產量低、質量差,農民種植小麥的收入還不如種油菜與棉花。“但是,即便種植小麥收入低,但農民還是喜歡改種小麥,主要是因為種植小麥投入小、用工少,且便于機械化操作。”劉磊說,種油菜與棉花均屬于投入大、用工多的農活,現在農村青壯年勞力絕大部分都外出打工了,留守人員根本“種不起”油菜與棉花。
不少油廠倒閉或改行
目前,在長江流域及其周邊地區,由于生產原料缺乏,當地以壓榨國產油菜籽為主的油廠紛紛倒閉或轉行,這使得當地市場油脂供應對外依賴度不斷提升。
近年來,記者對湖北等地油脂企業生存環境進行了持續跟蹤調研,從市場變化情況來看,長江流域及其周邊地區油脂企業的生存環境一年比一年差,往年僅是中小型油脂企業關門倒閉,而當前連大型油脂企業也紛紛倒閉或改行,很多在國內油脂市場知名度較高的企業不是倒閉被注銷,就是破產被重組,整個油脂產業鏈是一個七零八落的爛攤子。
在湖北省一家油脂企業記者看到,原料車間空空蕩蕩成了麻雀的天下,油菜籽壓榨生產線落滿了灰塵。該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由于當地油菜與棉花種植面積下降太快,原料供應不足,很多油脂企業還沒有完成經營轉型就被迫關門了。
據記者了解,長江流域及其周邊地區很多油脂企業,特別是民營油脂企業生存困難,一是沒有生產原料,二是業務轉型難,三是資金十分缺乏,很多油脂企業的廠房、土地、機器設備等已抵押給金融機構,企業基本上是一個空殼。
記者觀察到,當前長江流域及其周邊地區部分能夠生存下來的油脂企業主要有兩類:第一類是靠加工進口大豆為主的大型油脂企業;第二類是主要靠做貿易來增加收入的油脂企業,經營品種主要為小麥、玉米、大豆、進口高粱與玉米酒糟粕、大麥等。
由于內地油廠大量倒閉,這為進口油脂與進口豆粕、菜粕(2423, -10.00, -0.41%)等進入內地市場提供了機會。當前沿海地區以進口油菜籽、進口大豆為原料生產油脂與粕類的企業紛紛加大了在內地市場的產品銷售力度,油脂與粕類進口貿易商也紛紛在內地設立了銷售機構,國內油脂與粕類市場供需格局、貨物流向等均出現了較大變化。
菜粕緊俏的“背景”較深
目前,長江流域及其周邊地區已進入水產養殖旺季,當地市場對菜粕的需求較為強勁,菜粕價格走勢偏強。“今年南方地區水產養殖面積增長較為明顯,菜粕市場需求較好。”劉磊分析,2014年與2015年水產品價格低迷,很多養殖戶虧了錢;2016年南方地區多洪澇災害,水產品產量下降,令水產品價格不斷走高,水產養殖收益較好。今年開春后,南方地區很多養殖戶擴大了池塘面積,而隨著養殖旺季的來臨,菜粕也開始緊俏起來。
據記者調查,當前長江流域及其周邊地區國產菜粕的供應基本是斷檔的。
原因有很多,主要有兩點:一是國產油菜籽逐年減少,從根本上限制了國產菜粕的供應量。二是當地以壓榨國產油菜籽為主的大中型油廠倒閉后,國產油菜籽主要流向了小機榨作坊,而小機榨作坊生產出來的菜粕又不太適合做水產飼料原料。此外,湖北糧油經營商宋池飛認為,菜粕替代品的減少和成本增加也是造成菜粕緊俏的原因。
目前,國內有關機構加強了對進口玉米酒糟粕的管理,這一方面使得進口玉米酒糟粕數量下降,另一方面造成玉米酒糟粕成本上升。近年來,在南方水產養殖集中地區,玉米酒糟粕替代菜粕被大量用作飼料原料,但自去年下半年以來,由于進口玉米酒糟粕數量持續下滑和成本較高,其替代菜粕的數量有限,很多地區的養殖戶與飼料生產企業增加了菜粕的使用量。
“長江流域的農民基本上不再種棉花了,這使得當地棉粕的產量驟然減少,而在以往,棉粕可以大量替代菜粕用作水產飼料原料。”宋池飛說,造成菜粕市場出現貨緊價揚態勢的“背景”較深,分析菜粕價格走勢要把握全面。
從記者掌握的情況分析,當前長江流域油菜主產區及周邊地區出現的一些新情況值得重視,市場也應給予較大程度的關注。
綜合來看,長江流域油菜主產區包括周邊地區農民撂荒嚴重,同時農作物種植品種趨于單一化,品種調整大、范圍廣。更重要的是,由于農民種植的農作物品種調整,當地以壓榨油菜籽為主的油廠紛紛倒閉或轉行,當地市場油脂需求對外依賴度提升。此外,隨著水產養殖旺季的來臨,菜粕市場貨緊價揚的態勢表現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