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經濟總量今年超越美國?
來源:鑫鼎盛期貨呼和浩特市營業部轉自華爾街見聞 時間:2014-04-30 瀏覽:3364次
自從1872年以來,美國就取代了英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然而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許多經濟學家認為,中國將在2019年取代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
不過,根據世界銀行和IMF數據推算,中國將在“今年”趕超美國。
世界銀行周二公布了旗下國際比較計劃(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Program 2011,ICP2001)調查結果,其顯示,中國在2011年全年經濟總量已經達到了美國的近9成。
通常來說,各國GDP之間的比較均通過既定匯率的轉換進行互相對比,不過這顯然存在問題。匯率牽扯因素頗多,利率環境,貨幣政策和國際收支狀況都左右兩國之間的匯率。因此,ICP所采用的比較方法是通過“購買力平價(PPP)”實現兩國經濟總量的對比。
那么購買力平價是什么呢?據維基百科,購買力平價又稱相對購買力指標,是一種根據各國不同的價格水平計算出來的貨幣之間的等值系數,在貿易理論中,其又被稱為“理論匯率”。
比如,以2011年年末為基準,當時美元對人民幣匯率在6.3左右,而ICP報告中所給出的購買力平價匯率,也就是所謂“理論匯率”為3.506。
從ICP報告中獲悉的數據顯示,以該機構的計算方式,中國2011年全年支出13.4959萬億美元,美國全年支出15.5338萬億美元。但如果按照市場匯率,2012年全年中國經濟總量僅為8.2萬億美元,美國則為16.2萬億美元。
在上一輪ICP調查(ICP-2005)時,中國2005年全年支出僅僅占到美國的一半。然而由于人民幣對美元“PPP”的變化,以及期間中國經濟刺激與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按照ICP計算,2011年中國經濟總量已經達到美國的87%。
更有趣的是,由于ICP 2011調查數據顯然是依照2011年全球經濟的基礎計算,而現在已經2014年了,這三年中中美經濟又在演繹著什么變化呢?
如果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對中美經濟的預期,在2011年至2014年期間,中國經濟將增長24%,而美國僅僅增長7.6%。如果忽略支出結構以及通脹程度的變化,那么2014年全年中國經濟總量將超出美國0.12%。
不過,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的GDP從某種程度上說“并不靠譜”。
早在2011華盛頓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阿文德·薩勃拉曼尼亞就發布過類似報告,其中就顯示,根據賓夕法尼亞大學最新搜集的經濟數據,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早在2010年中國經濟規模就超過了美國。2010年中國經濟規模為14.8萬億美元,高于美國的14.6萬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