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企入市期貨不再是“帶刺玫瑰”
來源:鑫鼎盛期貨龍巖營業部轉自中財網 時間:2014-05-19 瀏覽:3016次
咫尺難及 國企望“期”興嘆
繼、開展動力煤期貨套保業務后,中國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日前也宣布,將開展動力煤期貨套保業務。煤炭巨頭接連涌入期貨市場,在煤炭行業引起了熱烈討論。
淮南礦業集團煤炭銷售公司副總劉昕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由于神華、中煤、兗煤等均欲進入期貨市場,對煤炭行業整體震動很大,煤炭企業的主要領導也意識到套期保值的重要性,包括強化預算管理,規避價格波動風險。
“2008年煤炭價格大幅下行,去年以來又一波大幅下行,兩次大的下行,使得大家都在重新思考,如何尋找一種工具來對沖風險。”劉昕說。周期性較強的煤炭行業正處在“低迷期”,煤價的持續下跌令煤炭企業日子艱難。以為例,其2013年歸屬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5.8億元,同比下降61.5%,近乎腰斬。
過去煤炭行業市場化程度并不高,國家干預、長協定價,煤炭運輸也有固有通道,在市場平衡或略微緊張狀態下,考慮較多的是安全保供,對市場價格的波動并不敏感,商品屬性表現不明顯。一位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市場價格持續下行,整體市場也面臨經濟轉型、結構調整,煤炭市場化程度這兩年快速提升,企業對價格波動的反應也越來越敏感。數據顯示,大連商品交易所焦炭期貨價格在2013年下跌超過20%,今年以來也累計下跌超過20%。
近年來全國煤礦產能建設大幅超前,產能將持續釋放;煤炭需求增幅快速回落,全社會庫存處于高位;煤炭凈進口大幅持續增加,致使全國煤炭市場總體上供大于求,買方市場必將成為常態,加之能源結構發生積極變化,非化石能源比例不斷提升;煤炭行業整體經營困難,運營風險增大,國有煤炭企業積極而穩健地參與煤及煤化工期貨品種交易、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對沖現貨價格巨大的敞口風險,就顯得極為迫切和必須。
但劉昕認為,即便煤炭企業管理層有了認識,真正要落到實處,還有較長的路要走。首先,是人才儲備,傳統煤炭企業幾乎沒有儲備金融人才,受“中航油”等負面事件影響,如果你告訴別人在做期貨,人們會認為你“不務正”業。其次,即便組建團隊,也需要一個緩慢積累經驗的過程。據其透露,淮南礦業集團是去年開始研究,當前正在組建、儲備人才,抽調小團隊從初級階段來嘗試操作,公司層面還沒有參與市場。
“最大的問題是,現貨企業缺乏期貨人才,期貨人才缺乏現貨經驗,二者不能實現良好的對接,或者說兩者結合的人才比較少,這就形成了目前行業的‘空心化’。”劉昕說,據他了解,一些期貨公司為了開辟客戶,拼命游說企業去做交易,但如何引導產業客戶規避和管理經營風險,很多業務員說不清、道不明,令企業擔心做了“犧牲品”。
意識+政策 國企涉“期”縛龍鎖
在整個期貨行業,資金實力最為強勁的國有企業,參與期貨市場的比例不高是最大的遺憾。銀河期貨的一位客戶經理表示,國有企業客戶開發起來難度較大,因其面臨意識和政策層面的一些障礙,層層審批導致開發耗時長,且部門涉及多,交易架構搭建較為復雜;私營企業客戶開發則因為流程更為簡便而阻力相對較小。“從交易體量上看,雖然單個企業資金規模上,國企體量較大,但從整體規模上,私營企業的交易規模在我們這占比更高。”
而制約和影響國企參與期貨市場的癥結,“首先體現在意識或認識方面,即企業對期貨市場的功能作用沒有認識或認識不足。”海通期貨有限公司總經理徐凌表示,與企業接觸過程中發現,一些企業對期貨市場完全不了解,沒有接觸過,不熟悉的行業不涉足;也有一些企業對期貨市場略有了解,但認為期貨是高風險市場,有排斥心理。
其次,企業對套期保值的目的不明確,理解有偏差。徐凌表示,許多企業認為期貨賺錢是套期保值成功的標志,虧錢就是不成功,在評估套期保值效果時將期貨與現貨割裂開來,最終因為一味追求期貨市場盈利而將保值交易演變為投機交易,反而承擔了更大的風險。“另有一些企業內部套保管理機制不健全,期貨操作由負責人干預或親自操刀,這不僅偏離了套期保值的本義,還給生產經營帶來風險敞口。”
一位大型國有企業的負責人曾向記者抱怨說,早在2002年,他們就開始積極進入期貨市場進行套期保值,在行業內的避險意思可謂非常超前了。開始幾年,賬戶上都有盈利,也經常受到上級的表揚。但2006年隨著銅價的大幅上漲,企業賣出保值出現虧損,而他們的競爭對手因為沒有參與期貨,整體利潤反而超過了他們。正因為如此,他們當年受到了上級部門的指責和批評,而競爭對手反而受到了表揚。
第三,是缺少專業人才。企業參與套期保值往往需要既熟悉現貨市場的操作流程又掌握豐富期貨知識的人才。然而現實中企業套期保值人員大多倉促上陣,沒有經過系統培訓,缺乏必要的期貨知識和操作技能,需求與現實的反差同樣使得企業對套期保值望而止步。
除了上述共同點之外,國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在參與期貨交易層面的政策上,遇到的阻力存在一些差異,導致了上述企業參與市場的程度各有不同。
“在政策上,國企和民企遇到的障礙有很大不同。”徐凌解釋說,政策并不限制民營企業參與期貨市場,但在實際操作中,因為企業參與期貨套保產生的投資收益,在入賬后面臨稅收問題。“受傳統經營思路的影響,國有企業參與期貨市場套期保值受考核、審計方面的限制。”一些國企主管部門對期貨市場不了解,不支持國企參與期貨交易,國企參與套保,如果現貨端虧損不會有壓力,但如果期貨端虧損,就面臨很大的非議和壓力。
“國企尤其是上市公司,如果參與期貨套期保值虧損了,是沒有辦法向上級領導或者股民去解釋這個問題的,這也就束縛了他們參與風險管理這一塊的廣度和深度。”金瑞期貨副總經理楊建輝表示。
“出現這樣的狀況,歸根結底也是社會公眾對期貨市場的認識不足,在評估套期保值效果時將期貨與現貨割裂開來。”徐凌說。
而在會計準則方面,一些主管部門會將財政部制訂的《企業會計準則第24號——套期保值》作為國企參與期貨交易的前置條件,很多國企因擔心不能達到預設的標準或者礙于程序繁瑣而放棄參與套期保值。審計部門對參與期貨市場的國有企業進行審計時,會將企業的現貨經營與期貨市場套期保值行為分開審計。這就造成企業一旦在期貨市場受損,在審計報告中顯示直接虧損,也抑制了國企參與期貨的積極性。
多管齊下 保駕護航
建立期貨市場的初衷是出于保值的需要,規避價格風險本身就是期貨交易的目的所在。“事實上,我們與國際其他生產企業或銷售企業同樣都面臨著價格波動帶來的風險,其區別在于對待市場風險的態度、有沒有規避風險的手段以及是否及時合理地運用了這些手段。通過現貨、期貨兩個市場間的對沖交易進行套期保值,是企業分散風險、控制成本的基本需求,也是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有力途徑。”某上市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這也正是國際期貨市場發展、繁榮的原因之一,沒有任何理由加以拒絕。
接受采訪的多位人士表示,國有企業真正要參與至期貨市場,還需要相關主管部門轉換觀念,在新“國九條”基礎上出臺相應的配套政策或細則;加快上市期權,豐富避險工具;著力培養急缺的人才,以風險管理子公司激發出期貨公司的服務動能。
首先,轉換對期貨市場認識。在這方面,期貨公司要加強對產業客戶的培訓和宣傳。“期貨公司只有苦練內功、自身過硬,提升團隊專業素質和服務能力,通過各種渠道和方式,加強對企業的宣傳和培訓,提供針對性的解決方案,才能為企業參與期貨市場避險保駕護航。”徐凌說。
其次,修改現有的會計準則,放寬入市要求。現有的財務考核規定可謂嚴格苛刻,令不少企業不得不遠離“期貨”。據介紹,現有準則要求,企業從事套保的品種與其現貨業務的吻合度要維持在80%-125%。“做到這一點很難。”有企業負責人抱怨說,比如江西的銅礦或銅產品,與上海的銅價肯定有不同步的地方,而與倫敦金屬交易所的銅價就差的更遠了。
對此,徐凌建議,國資主管部門應取消將《企業會計準則第24號——套期保值》作為國有企業參與套期保值的前置條件,出臺相關的國有企業套期保值業務指引,審計部門完善審計方式方法,客觀評價國企套保收益。
再次,完善內部考核機制,嚴防套保變投機。“在保值過程中,有些企業開始是抱著保值的心態,但保完值之后,一種情況是期貨賺錢,他會覺得期貨很容易賺,我判斷很對,比賺加工費來得快,他就可能沖破套保的要求,變成投機的概念了。”楊建輝說,這是人性上的弱點,更是管理上的弱點。克服這一困難,只有從加強內控制度入手。
第四,豐富避險工具,加快上市期權。期權和期貨作為衍生工具,都有風險管理、資產配置和價格發現等功能。但是相比期貨等其他衍生工具,期權在風險管理、風險度量等方面又有其獨特的功能和作用。
<< 返回
繼、開展動力煤期貨套保業務后,中國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日前也宣布,將開展動力煤期貨套保業務。煤炭巨頭接連涌入期貨市場,在煤炭行業引起了熱烈討論。
淮南礦業集團煤炭銷售公司副總劉昕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由于神華、中煤、兗煤等均欲進入期貨市場,對煤炭行業整體震動很大,煤炭企業的主要領導也意識到套期保值的重要性,包括強化預算管理,規避價格波動風險。
“2008年煤炭價格大幅下行,去年以來又一波大幅下行,兩次大的下行,使得大家都在重新思考,如何尋找一種工具來對沖風險。”劉昕說。周期性較強的煤炭行業正處在“低迷期”,煤價的持續下跌令煤炭企業日子艱難。以為例,其2013年歸屬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5.8億元,同比下降61.5%,近乎腰斬。
過去煤炭行業市場化程度并不高,國家干預、長協定價,煤炭運輸也有固有通道,在市場平衡或略微緊張狀態下,考慮較多的是安全保供,對市場價格的波動并不敏感,商品屬性表現不明顯。一位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市場價格持續下行,整體市場也面臨經濟轉型、結構調整,煤炭市場化程度這兩年快速提升,企業對價格波動的反應也越來越敏感。數據顯示,大連商品交易所焦炭期貨價格在2013年下跌超過20%,今年以來也累計下跌超過20%。
近年來全國煤礦產能建設大幅超前,產能將持續釋放;煤炭需求增幅快速回落,全社會庫存處于高位;煤炭凈進口大幅持續增加,致使全國煤炭市場總體上供大于求,買方市場必將成為常態,加之能源結構發生積極變化,非化石能源比例不斷提升;煤炭行業整體經營困難,運營風險增大,國有煤炭企業積極而穩健地參與煤及煤化工期貨品種交易、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對沖現貨價格巨大的敞口風險,就顯得極為迫切和必須。
但劉昕認為,即便煤炭企業管理層有了認識,真正要落到實處,還有較長的路要走。首先,是人才儲備,傳統煤炭企業幾乎沒有儲備金融人才,受“中航油”等負面事件影響,如果你告訴別人在做期貨,人們會認為你“不務正”業。其次,即便組建團隊,也需要一個緩慢積累經驗的過程。據其透露,淮南礦業集團是去年開始研究,當前正在組建、儲備人才,抽調小團隊從初級階段來嘗試操作,公司層面還沒有參與市場。
“最大的問題是,現貨企業缺乏期貨人才,期貨人才缺乏現貨經驗,二者不能實現良好的對接,或者說兩者結合的人才比較少,這就形成了目前行業的‘空心化’。”劉昕說,據他了解,一些期貨公司為了開辟客戶,拼命游說企業去做交易,但如何引導產業客戶規避和管理經營風險,很多業務員說不清、道不明,令企業擔心做了“犧牲品”。
意識+政策 國企涉“期”縛龍鎖
在整個期貨行業,資金實力最為強勁的國有企業,參與期貨市場的比例不高是最大的遺憾。銀河期貨的一位客戶經理表示,國有企業客戶開發起來難度較大,因其面臨意識和政策層面的一些障礙,層層審批導致開發耗時長,且部門涉及多,交易架構搭建較為復雜;私營企業客戶開發則因為流程更為簡便而阻力相對較小。“從交易體量上看,雖然單個企業資金規模上,國企體量較大,但從整體規模上,私營企業的交易規模在我們這占比更高。”
而制約和影響國企參與期貨市場的癥結,“首先體現在意識或認識方面,即企業對期貨市場的功能作用沒有認識或認識不足。”海通期貨有限公司總經理徐凌表示,與企業接觸過程中發現,一些企業對期貨市場完全不了解,沒有接觸過,不熟悉的行業不涉足;也有一些企業對期貨市場略有了解,但認為期貨是高風險市場,有排斥心理。
其次,企業對套期保值的目的不明確,理解有偏差。徐凌表示,許多企業認為期貨賺錢是套期保值成功的標志,虧錢就是不成功,在評估套期保值效果時將期貨與現貨割裂開來,最終因為一味追求期貨市場盈利而將保值交易演變為投機交易,反而承擔了更大的風險。“另有一些企業內部套保管理機制不健全,期貨操作由負責人干預或親自操刀,這不僅偏離了套期保值的本義,還給生產經營帶來風險敞口。”
一位大型國有企業的負責人曾向記者抱怨說,早在2002年,他們就開始積極進入期貨市場進行套期保值,在行業內的避險意思可謂非常超前了。開始幾年,賬戶上都有盈利,也經常受到上級的表揚。但2006年隨著銅價的大幅上漲,企業賣出保值出現虧損,而他們的競爭對手因為沒有參與期貨,整體利潤反而超過了他們。正因為如此,他們當年受到了上級部門的指責和批評,而競爭對手反而受到了表揚。
第三,是缺少專業人才。企業參與套期保值往往需要既熟悉現貨市場的操作流程又掌握豐富期貨知識的人才。然而現實中企業套期保值人員大多倉促上陣,沒有經過系統培訓,缺乏必要的期貨知識和操作技能,需求與現實的反差同樣使得企業對套期保值望而止步。
除了上述共同點之外,國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在參與期貨交易層面的政策上,遇到的阻力存在一些差異,導致了上述企業參與市場的程度各有不同。
“在政策上,國企和民企遇到的障礙有很大不同。”徐凌解釋說,政策并不限制民營企業參與期貨市場,但在實際操作中,因為企業參與期貨套保產生的投資收益,在入賬后面臨稅收問題。“受傳統經營思路的影響,國有企業參與期貨市場套期保值受考核、審計方面的限制。”一些國企主管部門對期貨市場不了解,不支持國企參與期貨交易,國企參與套保,如果現貨端虧損不會有壓力,但如果期貨端虧損,就面臨很大的非議和壓力。
“國企尤其是上市公司,如果參與期貨套期保值虧損了,是沒有辦法向上級領導或者股民去解釋這個問題的,這也就束縛了他們參與風險管理這一塊的廣度和深度。”金瑞期貨副總經理楊建輝表示。
“出現這樣的狀況,歸根結底也是社會公眾對期貨市場的認識不足,在評估套期保值效果時將期貨與現貨割裂開來。”徐凌說。
而在會計準則方面,一些主管部門會將財政部制訂的《企業會計準則第24號——套期保值》作為國企參與期貨交易的前置條件,很多國企因擔心不能達到預設的標準或者礙于程序繁瑣而放棄參與套期保值。審計部門對參與期貨市場的國有企業進行審計時,會將企業的現貨經營與期貨市場套期保值行為分開審計。這就造成企業一旦在期貨市場受損,在審計報告中顯示直接虧損,也抑制了國企參與期貨的積極性。
多管齊下 保駕護航
建立期貨市場的初衷是出于保值的需要,規避價格風險本身就是期貨交易的目的所在。“事實上,我們與國際其他生產企業或銷售企業同樣都面臨著價格波動帶來的風險,其區別在于對待市場風險的態度、有沒有規避風險的手段以及是否及時合理地運用了這些手段。通過現貨、期貨兩個市場間的對沖交易進行套期保值,是企業分散風險、控制成本的基本需求,也是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有力途徑。”某上市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這也正是國際期貨市場發展、繁榮的原因之一,沒有任何理由加以拒絕。
接受采訪的多位人士表示,國有企業真正要參與至期貨市場,還需要相關主管部門轉換觀念,在新“國九條”基礎上出臺相應的配套政策或細則;加快上市期權,豐富避險工具;著力培養急缺的人才,以風險管理子公司激發出期貨公司的服務動能。
首先,轉換對期貨市場認識。在這方面,期貨公司要加強對產業客戶的培訓和宣傳。“期貨公司只有苦練內功、自身過硬,提升團隊專業素質和服務能力,通過各種渠道和方式,加強對企業的宣傳和培訓,提供針對性的解決方案,才能為企業參與期貨市場避險保駕護航。”徐凌說。
其次,修改現有的會計準則,放寬入市要求。現有的財務考核規定可謂嚴格苛刻,令不少企業不得不遠離“期貨”。據介紹,現有準則要求,企業從事套保的品種與其現貨業務的吻合度要維持在80%-125%。“做到這一點很難。”有企業負責人抱怨說,比如江西的銅礦或銅產品,與上海的銅價肯定有不同步的地方,而與倫敦金屬交易所的銅價就差的更遠了。
對此,徐凌建議,國資主管部門應取消將《企業會計準則第24號——套期保值》作為國有企業參與套期保值的前置條件,出臺相關的國有企業套期保值業務指引,審計部門完善審計方式方法,客觀評價國企套保收益。
再次,完善內部考核機制,嚴防套保變投機。“在保值過程中,有些企業開始是抱著保值的心態,但保完值之后,一種情況是期貨賺錢,他會覺得期貨很容易賺,我判斷很對,比賺加工費來得快,他就可能沖破套保的要求,變成投機的概念了。”楊建輝說,這是人性上的弱點,更是管理上的弱點。克服這一困難,只有從加強內控制度入手。
第四,豐富避險工具,加快上市期權。期權和期貨作為衍生工具,都有風險管理、資產配置和價格發現等功能。但是相比期貨等其他衍生工具,期權在風險管理、風險度量等方面又有其獨特的功能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