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市機構投資者日漸增多
來源:鑫鼎盛期貨龍巖營業部轉自中財網 時間:2014-06-12 瀏覽:3177次
“現在的市場,散戶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個人投資者小劉向記者吐槽,“‘狼’越進越多,‘羊’賺錢越來越難了”。
小劉把期貨市場上的機構投資者和普通散戶比作“狼”和“羊”的關系,多少有些夸張成分,但國內期市機構投資者在增多這是事實,而且也是大勢。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狼”對“羊”都有殺傷力。蘇州創元期貨總經理吳文勝表示,期貨市場的大資金主要來自包括機構戶和產業戶在內的法人戶,而真正對散戶具有殺傷力的,應該是那些交易技術較為成熟的基金、信托等資管賬戶,這些資管賬戶的背后可能是一群高水平、久經沙場的優秀投資人,能夠敏銳地察覺行情動向,操作手法很難讓普通散戶有機可乘。
期貨公司反映機構客戶增長明顯
那么,期貨市場上的機構投資者到底有多少?目前進行一次全面細致統計,難度很大。但指數期貨市場的可查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11月15日,指數期貨市場共有機構客戶190家,機構產品賬戶1359個,開設交易編碼1848個,涉及證券、期貨、基金、信托、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保險等六大類機構,除銀行外各類機構客戶均已入市。機構客戶持倉量較大且穩步提升,日均持倉3.5萬手,占比達27.6%。
至于機構投資者增長情況,坐鎮市場一線的期貨公司最有感受,也最有發言權。
上海一家券商系期貨公司相關人士透露,從今年開始,他們公司的機構客戶數量和權益明顯增多,不到半年時間就增長近一成,增量主要是資管賬戶。
同樣,華北地區一家期貨公司相關負責人也向記者表達了類似感受。“我們公司最近機構客戶增長也比較明顯,目前機構客戶的日均權益總額在3億元左右。以前,公司中小客戶權益占到公司權益的70%—80%。”該負責人表示。
這與大資管的時代背景不無關系。除期貨公司資產管理業務、風險管理子公司業務外,券商、基金、信托、銀行等涉足期貨領域的理財產品也在壯大期貨市場機構投資者隊伍。
盡管這一趨勢已得到多方佐證,但作為期貨公司的一線業務部門,期貨營業部遇到的情況可能更復雜些。
“目前,我們的客戶結構變化不大,這跟我們的經營思路有關。”另一家券商系期貨公司鄭州營業部負責人告訴記者,她所在的營業部正處于業務拓展期,更傾向于先提升交易規模,再逐漸引入成熟機構投資者。因此,這家營業部的客戶中,散戶仍占據相當比例。
“不過,期貨公司轉型是大趨勢,傳統業務做到一定規模,必須要考慮創新業務,我們現在也在嘗試和其他機構合作發一些資管產品,這個過程同時也是我們客戶結構改變的過程。”上述期貨公司鄭州營業部負責人說。
交易所系統革新更適用機構
機構投資者增多這一趨勢,從國內幾家期貨交易所系統的革新中也能看出端倪。
“目前,國內幾家交易所開發的交易系統都提供了開放的API接口,支持機構客戶自主編寫客戶端軟件,比如中金所開發的飛馬系統。”前述華北地區期貨公司相關負責人解釋說,這種開放的接口,客戶直接接入后反應速度很快,非常適合程序化、高頻交易,而這些交易模式恰恰是機構投資者最常用的,“只要機構自己編寫一個客戶端即可參與交易,不需要再通過期貨公司的客戶端”。
在他看來,交易所系統的革新一方面是為了迎接需要更高技術配置的期權上市,另一方面應該是基于投資者結構變化這一趨勢,畢竟最全面、具體的投資者結構數據,交易所最清楚。
個人散戶借“資管戶”套返還
值得一提的是,在機構投資者增多的過程中,許多披著狼皮的“羊”也冒了出來。前不久國內兩家期貨交易所推出的特殊法人戶(基金專戶、期貨資管賬戶、風險管理子公司)手續費返還政策,讓市場催生了很多不做資管的“資管戶”。
“這些所謂的資管戶其實還是個人散戶。對此,我們有一套應對策略。”上述華北地區某期貨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公司會根據這些賬戶的業績以及為公司貢獻的手續費收入對其進行評估,并設立一個標準,“業績及貢獻高于該標準的,可以為其提供更好的服務,比如獨享服務器等”。
即便如此,國內期貨市場機構投資者增多這一趨勢不可逆轉。一位行業人士如此比喻當前的期貨市場:“成熟的市場就是高速公路,有一定排量和速度的汽車才能在上面跑,否則就會出交通事故;而現在的市場還是普通公路,高速、低速的車都能跑,一旦普通公路升級成高速公路,低速的車就會被淘汰下來。”
<< 返回
小劉把期貨市場上的機構投資者和普通散戶比作“狼”和“羊”的關系,多少有些夸張成分,但國內期市機構投資者在增多這是事實,而且也是大勢。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狼”對“羊”都有殺傷力。蘇州創元期貨總經理吳文勝表示,期貨市場的大資金主要來自包括機構戶和產業戶在內的法人戶,而真正對散戶具有殺傷力的,應該是那些交易技術較為成熟的基金、信托等資管賬戶,這些資管賬戶的背后可能是一群高水平、久經沙場的優秀投資人,能夠敏銳地察覺行情動向,操作手法很難讓普通散戶有機可乘。
期貨公司反映機構客戶增長明顯
那么,期貨市場上的機構投資者到底有多少?目前進行一次全面細致統計,難度很大。但指數期貨市場的可查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11月15日,指數期貨市場共有機構客戶190家,機構產品賬戶1359個,開設交易編碼1848個,涉及證券、期貨、基金、信托、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保險等六大類機構,除銀行外各類機構客戶均已入市。機構客戶持倉量較大且穩步提升,日均持倉3.5萬手,占比達27.6%。
至于機構投資者增長情況,坐鎮市場一線的期貨公司最有感受,也最有發言權。
上海一家券商系期貨公司相關人士透露,從今年開始,他們公司的機構客戶數量和權益明顯增多,不到半年時間就增長近一成,增量主要是資管賬戶。
同樣,華北地區一家期貨公司相關負責人也向記者表達了類似感受。“我們公司最近機構客戶增長也比較明顯,目前機構客戶的日均權益總額在3億元左右。以前,公司中小客戶權益占到公司權益的70%—80%。”該負責人表示。
這與大資管的時代背景不無關系。除期貨公司資產管理業務、風險管理子公司業務外,券商、基金、信托、銀行等涉足期貨領域的理財產品也在壯大期貨市場機構投資者隊伍。
盡管這一趨勢已得到多方佐證,但作為期貨公司的一線業務部門,期貨營業部遇到的情況可能更復雜些。
“目前,我們的客戶結構變化不大,這跟我們的經營思路有關。”另一家券商系期貨公司鄭州營業部負責人告訴記者,她所在的營業部正處于業務拓展期,更傾向于先提升交易規模,再逐漸引入成熟機構投資者。因此,這家營業部的客戶中,散戶仍占據相當比例。
“不過,期貨公司轉型是大趨勢,傳統業務做到一定規模,必須要考慮創新業務,我們現在也在嘗試和其他機構合作發一些資管產品,這個過程同時也是我們客戶結構改變的過程。”上述期貨公司鄭州營業部負責人說。
交易所系統革新更適用機構
機構投資者增多這一趨勢,從國內幾家期貨交易所系統的革新中也能看出端倪。
“目前,國內幾家交易所開發的交易系統都提供了開放的API接口,支持機構客戶自主編寫客戶端軟件,比如中金所開發的飛馬系統。”前述華北地區期貨公司相關負責人解釋說,這種開放的接口,客戶直接接入后反應速度很快,非常適合程序化、高頻交易,而這些交易模式恰恰是機構投資者最常用的,“只要機構自己編寫一個客戶端即可參與交易,不需要再通過期貨公司的客戶端”。
在他看來,交易所系統的革新一方面是為了迎接需要更高技術配置的期權上市,另一方面應該是基于投資者結構變化這一趨勢,畢竟最全面、具體的投資者結構數據,交易所最清楚。
個人散戶借“資管戶”套返還
值得一提的是,在機構投資者增多的過程中,許多披著狼皮的“羊”也冒了出來。前不久國內兩家期貨交易所推出的特殊法人戶(基金專戶、期貨資管賬戶、風險管理子公司)手續費返還政策,讓市場催生了很多不做資管的“資管戶”。
“這些所謂的資管戶其實還是個人散戶。對此,我們有一套應對策略。”上述華北地區某期貨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公司會根據這些賬戶的業績以及為公司貢獻的手續費收入對其進行評估,并設立一個標準,“業績及貢獻高于該標準的,可以為其提供更好的服務,比如獨享服務器等”。
即便如此,國內期貨市場機構投資者增多這一趨勢不可逆轉。一位行業人士如此比喻當前的期貨市場:“成熟的市場就是高速公路,有一定排量和速度的汽車才能在上面跑,否則就會出交通事故;而現在的市場還是普通公路,高速、低速的車都能跑,一旦普通公路升級成高速公路,低速的車就會被淘汰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