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麥市場機制將進一步發揮作用
來源:鑫鼎盛期貨莆田營業部轉自東方財富網 時間:2015-08-04 瀏覽:3582次
新麥市場表現穩定
7月中下旬,記者在江蘇、河南、河北、山東等小麥主產區走訪糧食企業時發現,往年常見的市場主體抬價爭搶糧源的現象不見了,在很多臨儲小麥收購庫點,前來售糧的糧食經紀人和貿易商有序地排隊過磅、入庫、結算。而在小商販以及糧食經紀人設置的收糧點,記者看到農民售糧的小奔馬車來往不斷。
河南濮陽國家糧食儲備庫業務主任韓敬軒告訴期貨日報記者,今年新麥收購最大的亮點是規范有序,收的好糧多,收購價格穩。
為了保護種糧農民利益,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自2006年開始,政府在國內小麥市場實施了最低收購價政策,且自2006年至2014年,每年在新麥上市之前,政府均或多或少地調高當年的小麥最低收購價。與此同時,為了多收糧,政府還準許相關部門委托民營企業等各類市場主體進行最低價小麥收購。
由于政策支持小麥價格逐年走高的態勢明顯,參與收購的市場主體眾多,最終導致每年新麥上市后,各市場主體抬價爭搶糧源,使得政府主導收購的小麥數量過多,并且將供市場正常流通的小麥也收購入庫,而這又放大了政策支持價格的效應,讓市場看漲后市的信心倍增。
多年之后,國內小麥市場的“政策市”特征越來越明顯,價格扭曲現象越來越嚴重,最低收購價小麥庫存越來越大,小麥市場機制難以發揮作用。更重要的是,一些受委托的收購主體收購的小麥質量較差,出庫難,違背了政府實施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的保護農民收益和穩定市場價格的初衷。
今年新麥上市前,政府公布的最低小麥收購價和去年持平,小麥市場逢新麥上市必上調收購價的規律被打破了,市場看漲的心理得以改變。新麥上市后,很多市場主體持觀望態度,市場一度預計將出現“農民賣糧難”現象。此時,相關政府部門和中儲糧總公司及時啟動了最低價小麥收購執行預案,積極發揮收購主渠道作用,不但穩定了市場價格,同時適時、適量地把市場多余的糧源掌握到了政府手中。
“為了做到有序收購,相關政府部門和中儲糧總公司及其各地分公司早在新麥上市前就做好了安排,不但對參與收購的主體嚴格篩選,而且還對收購資金的劃轉、結算、小麥質量的控制和最后的收購驗收等進行嚴格了規定,收購庫點的每一項工作都有章可循。”韓敬軒說,由于各委托收購庫點都按規矩辦事,按質按量收購,往年新麥上市后市場躁動不安的現象沒有了,各收購主體互相抬價搶糧源的現象也沒有了,整個新麥市場表現穩定。
據記者了解,今年新麥上市至今,市場各主體一直保持著謹慎入市的心理,市場上除了中儲糧系統的公司及其委托庫點收購較為積極以外,其他市場主體是邊收購邊觀望,一些市場主體還以銷定購,像往年那樣市場各主體不分新產小麥質量好壞,先抓糧后銷售的現象基本沒有了。
更值得市場關注和反思的是,在往年的小麥收購中,市場最關心的問題是收購了多少小麥,看重的是手中有多少糧源、可以保證供應市場多長時間,而對收購的小麥質量,對過度收購對市場可能產生的傷害和種種影響等則考慮很少,加上一些收購主體貼錢抬價收購等,使得政府主導的小麥最低價收購很難做到有序、規范、適量,有效調控市場的目的自然也難以。
而在今年的新麥收購中,市場更關注新麥的質量和有序、適量收購,讓政策對市場的影響降到了較低水平,這十分有利于市場機制發揮作用,使得小麥市場出現了很多新變化和新情況。
由“政策市”向“市場市”轉變
“山東產的濟南17吸水率高,現在的收購價僅在1.3元/斤左右,公司準備收購5000噸左右做貿易用。”江蘇南京糧油貿易商強盛對期貨日報記者表示,在政府終止了逢新麥上市必提價的游戲規則,以及在中儲糧等執行小麥最低價收購政策的市場主體較好地落實了各項政策實施細則以后,小麥市場的“政策市”特征不那么明顯了,小麥市場的地區間價差、普麥與優麥的價差等又開始出現了。作為糧油貿易商,公司可以利用資金優勢、信息優勢、采購優勢等為終端需求企業做些業務。
政府主導的小麥收購數量雖然減少了,但市場并沒有出現農民賣糧難的問題,并且以往因大量收儲所造成的麥強面弱的市場異常現象也得以改變。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以往國內小麥市場之所以“政策市”特征明顯,主要原因在于政府主導下出現了過量收購。由于過量收購,市場所有的活動都要圍繞政策來運行,而今年在小麥市場出現有序、適量收購后,市場有可供流通的糧源,需求企業采購選擇的渠道多了,加之“政策市”影響減弱,一些市場主體也敢于利用市場機會做交易了,如一些貿易商利用資金優勢已經收購并囤積了很多優質小麥,一些貿易商還與制粉企業等合作收購并囤積了普通小麥。如此一來,小麥市場機制將進一步發揮作用。
強盛告訴記者,在市場機制發揮作用以后,市場活動就要由市場規則來決定。為什么今年收購的新麥質量好?主要原因是沒有了抬價搶購,從農民到小商販,到貿易商,直至各委托收購庫點,都很重視質量把關。
從當前國內小麥主產區的市場收購價來看,江蘇、湖北、安徽等南方產區的收購價偏低,大部分地區的糧庫新產小麥收購價在1.20—1.21元/斤,河南北部、山東、河北等北方產區的收購價偏高一些,但最高價并沒有超過政府公布的托市收購價,當前的市場主流價格在1.21—1.22元/斤,小麥市場價格整體平穩。
河南雪健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楊慶生告訴記者,小麥市場持續多年存在的麥強面弱格局自今年新麥上市以來不斷得到改善,麥、面價格本末倒置的怪現象估計很快也會消失。
“前幾年,小麥收購和銷售價格主要由政府說了算,但面粉價格是放開的,是市場說了算,這造成小麥和面粉價格漲跌不同步,很多時候出現了麥漲面跌的現象,市場價格傳導機制失靈。”楊慶生說,在這種情況下,制粉行業出現了生存問題,如今麥強面弱的格局開始發生變化,對于制粉行業而言是一個大好事,也有利于小麥產業的穩定發展。
對于種糧農民來說,種品質較好的小麥可以獲得更好的收益。以往年份,在小麥最低收購價逐年提高的背景下,農民更樂于種植高產的普通小麥,對小麥市場供需情況很少考慮,當前在普麥價格失去政策支撐之后,其長期走弱的態勢較為明顯,而優質小麥由于供應不足和需求旺盛則表現較強,當前很多產區優質小麥價格高出普通小麥價格400元/噸左右。受此刺激,在新的作物年度,農民將更多地選擇種植優質小麥,這十分有利于小麥種植結構的調整,也將減少我國對進口高品質小麥的依賴度,降低制粉企業和食品企業的原料采購成本。
“在過去,糧食企業收購小麥更注重‘要量保供應’,簡單地說,就是‘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實際上僅是在小麥數量上實現了供應方面的安全。但由于收購的小麥質量差,造成一些小麥可能無法形成有效的供應糧源,加之這種收購模式引導的農民種植小麥粗放化、單一化等,最終反而不利于國內小麥產業的發展,更談不上保證我國糧食安全。”山東濟寧糧庫業務經理王映忠認為,現在糧食企業在進行小麥收購時更注重“重質保安全”,即比較重視小麥質量,注重引導農民調整種植結構,注重給市場留出足夠的運行空間。在這種情況下,國內小麥產業發展才會步入良性運行軌道,我國糧食供應和安全才更有保障。
鄭麥期市活躍可期
受國內小麥現貨市場交易日益活躍的刺激,鄭麥期市自新麥上市后也逐漸受到了投資者的關注,雖然當前鄭麥期市持倉量和成交量仍比較小,但正在奠定日趨活躍的基礎。
王映忠告訴記者,過去鄭麥期市交易十分紅火,但自小麥市場變為“政策市”以后,市場價格的上下空間均沒有了,產區天氣的好壞、小麥產量的增減、市場需求的大小等均不能對價格形成影響。
目前,小麥市場的“政策市”特征正在減弱,加之國內現貨優質小麥市場價格漲跌波幅較大,以及鄭商所順應市場需求修改了一些強麥交易制度等,未來鄭麥期市再度活躍可期。
據記者了解,鄭麥期市曾一度引導我國小麥主產區出現了“期貨+訂單”的種植新模式,同時給廣大小麥貿易商、收儲企業、制粉企業、政府決策部門等提供了很好的經營、決策信息和依據。
市場預期,隨著小麥收儲有序、適量態勢的延續,小麥市場機制將進一步發揮作用,小麥期現貨市場的交易將日趨活躍,期現貨市場也將互相融合,從而將更好地促進我國小麥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