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混業經營時代 期貨公司應“術業有專攻”
來源:鑫鼎盛期貨龍巖營業部轉自中財網 時間:2014-04-14 瀏覽:3353次
混業、國際化、大數據、互聯網金融等概念是國內期貨行業必須要直面的。國內期貨市場在這種背景下該如何定位、破局?如何將內部優勢和向外發展結合?這些困惑一一擺到了本屆期貨分析師論壇的“重裝上陣,定制未來”主論壇上。
衍生品“黃金十年”來了
永安期貨總經理施建軍認為,我國有20萬億元市值的股票市場,只有股指期貨一個衍生品明顯是不合理的,更多裸露的風險部位需要衍生品保護。事實證明,僅股指期貨就給期貨市場帶來了質的飛躍,更多此類衍生品推出后,期市規模將十分可觀。
“衍生品在二級市場的定價功能上不可替代,還需要大力發展,要分散風險、匹配風險、管理風險。”施建軍舉例稱,銅行業因為有衍生品參與定價,整個行業利潤穩定;而紡織、鋼鐵、煤炭等行業,由于衍生品沒有參與到定價中來,價格一下跌,企業風險就大了。
春江水暖鴨先知。作為長期浸淫在資本市場的私募人士,上海國富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投資總監陳海峰在論壇上表示,國內衍生品市場到了大發展的前夜,衍生品的“黃金十年”可能來了。
“美國資本市場大量衍生品的出現,是伴隨著歷史上兩次經濟結構轉型。中國目前到了類似的時點,經濟存量巨大,經濟結構急需轉型。”陳海峰表示,衍生品的發展是建立在基礎資產上的,我國有非常龐大的實體經濟及需求,衍生品是有廣闊市場的。
“國內企業轉型不是一蹴而就的,這么大的存量會帶來機會。”陳海峰說,由于公募基金并不能滿足未來機構投資者的需求,這對私募基金來說是個機遇。海外對沖和股權基金的發展就是利用這樣的機遇完成的。
期貨公司如何搭上財富管理快車
“黃金十年”的提法讓不少期貨人期待、興奮,期貨公司迎來了向財富管理轉型的歷史機遇。國內財富管理市場一向是證券、基金的天下,期貨公司的“江湖”在哪兒?混業來了,期貨公司躍躍欲試。要不要去做證券、基金公司做的事?擴大業務類型是不是期貨公司轉型的必由之路?答案未必是肯定的。
“混業經營前景怎樣,現在誰也說不準。證券公司日子并不好過,從經營上來講,證券業較期貨業的集中度更高,一百多家公司中規模較大的可能就十幾家,很多證券公司的經營狀況并不好。基金公司集中度更高,虧損現象更是普遍,有公司一年虧損幾千萬元甚至上億元。”施建軍認為,期貨公司往這個方向上去轉是自己找死。另外做混業需要相關牌照,即使期貨公司現在一下子擁有全部牌照,優勢也不明顯。
事實上,混業背景明顯、突出的期貨公司畢竟是少數。在混業趨勢下,這類期貨公司相對于集團內部的證券、基金等,仍屬于弱勢資產,被消化吞納的可能性似乎更大一些。
不可否認,期貨自身交易機制在對沖方面的優勢是先天的。“在財富管理市場,我們就做對沖,做我們的組合。全球對沖基金市場規模有2.5萬億元,國內前十位的期貨公司能做到2000億元,這個生意就很大了。”施建軍認為。
風險管理業務仍是沃土
我國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經濟需求和產業鏈條,這決定了與現貨產業聯系緊密的風險管理業務將有廣闊發展空間。
施建軍舉例說,中國有很多規模位居世界第一的行業,比如鋼鐵、石化、油脂加工、服裝加工,從期貨端介入這些行業,期貨公司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這些行業風險管理需求很大,期貨公司沒抓住有很多機制上的原因,未來如果企業套保審批等更加便捷,這一業務前景不可估量。在風險管理業務這片沃土上,期貨公司需要考慮如何精細化運作。
“期貨公司要十分了解自己的客戶。”有豐富行業咨詢經驗的德勤管理咨詢全球交付中心經理沈斌表示,公司要能夠對客戶進行分類,知道客戶需要怎樣的產品或產品組合,這是期貨公司核心競爭力所在。風險管理業務有很多的支撐,包括交易環節、研究管理等。另外,全面風險管理的搭建需要一系列的流程,能否通過系統化、IT化進行流程把控也是值得思考的。
<< 返回
衍生品“黃金十年”來了
永安期貨總經理施建軍認為,我國有20萬億元市值的股票市場,只有股指期貨一個衍生品明顯是不合理的,更多裸露的風險部位需要衍生品保護。事實證明,僅股指期貨就給期貨市場帶來了質的飛躍,更多此類衍生品推出后,期市規模將十分可觀。
“衍生品在二級市場的定價功能上不可替代,還需要大力發展,要分散風險、匹配風險、管理風險。”施建軍舉例稱,銅行業因為有衍生品參與定價,整個行業利潤穩定;而紡織、鋼鐵、煤炭等行業,由于衍生品沒有參與到定價中來,價格一下跌,企業風險就大了。
春江水暖鴨先知。作為長期浸淫在資本市場的私募人士,上海國富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投資總監陳海峰在論壇上表示,國內衍生品市場到了大發展的前夜,衍生品的“黃金十年”可能來了。
“美國資本市場大量衍生品的出現,是伴隨著歷史上兩次經濟結構轉型。中國目前到了類似的時點,經濟存量巨大,經濟結構急需轉型。”陳海峰表示,衍生品的發展是建立在基礎資產上的,我國有非常龐大的實體經濟及需求,衍生品是有廣闊市場的。
“國內企業轉型不是一蹴而就的,這么大的存量會帶來機會。”陳海峰說,由于公募基金并不能滿足未來機構投資者的需求,這對私募基金來說是個機遇。海外對沖和股權基金的發展就是利用這樣的機遇完成的。
期貨公司如何搭上財富管理快車
“黃金十年”的提法讓不少期貨人期待、興奮,期貨公司迎來了向財富管理轉型的歷史機遇。國內財富管理市場一向是證券、基金的天下,期貨公司的“江湖”在哪兒?混業來了,期貨公司躍躍欲試。要不要去做證券、基金公司做的事?擴大業務類型是不是期貨公司轉型的必由之路?答案未必是肯定的。
“混業經營前景怎樣,現在誰也說不準。證券公司日子并不好過,從經營上來講,證券業較期貨業的集中度更高,一百多家公司中規模較大的可能就十幾家,很多證券公司的經營狀況并不好。基金公司集中度更高,虧損現象更是普遍,有公司一年虧損幾千萬元甚至上億元。”施建軍認為,期貨公司往這個方向上去轉是自己找死。另外做混業需要相關牌照,即使期貨公司現在一下子擁有全部牌照,優勢也不明顯。
事實上,混業背景明顯、突出的期貨公司畢竟是少數。在混業趨勢下,這類期貨公司相對于集團內部的證券、基金等,仍屬于弱勢資產,被消化吞納的可能性似乎更大一些。
不可否認,期貨自身交易機制在對沖方面的優勢是先天的。“在財富管理市場,我們就做對沖,做我們的組合。全球對沖基金市場規模有2.5萬億元,國內前十位的期貨公司能做到2000億元,這個生意就很大了。”施建軍認為。
風險管理業務仍是沃土
我國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經濟需求和產業鏈條,這決定了與現貨產業聯系緊密的風險管理業務將有廣闊發展空間。
施建軍舉例說,中國有很多規模位居世界第一的行業,比如鋼鐵、石化、油脂加工、服裝加工,從期貨端介入這些行業,期貨公司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這些行業風險管理需求很大,期貨公司沒抓住有很多機制上的原因,未來如果企業套保審批等更加便捷,這一業務前景不可估量。在風險管理業務這片沃土上,期貨公司需要考慮如何精細化運作。
“期貨公司要十分了解自己的客戶。”有豐富行業咨詢經驗的德勤管理咨詢全球交付中心經理沈斌表示,公司要能夠對客戶進行分類,知道客戶需要怎樣的產品或產品組合,這是期貨公司核心競爭力所在。風險管理業務有很多的支撐,包括交易環節、研究管理等。另外,全面風險管理的搭建需要一系列的流程,能否通過系統化、IT化進行流程把控也是值得思考的。